第六六九章:疯狂的设计(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元吉也知道这一点,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唐连在水面上连续打桥墩的技术都达不到,所以除了吊桥以外,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了。
  一个黄河大桥,建了四年的时间才勉强可以通车,而这中间的过程有多艰辛,这已经不需要再去多说了,即便如此,火车在经过此处的时候,也只能减速,甚至是限制车身的重量。
  货车每次只允许通过三节,客车每次只允许通过四节,火车头与煤水车厢单独通过,其他的由桥梁站的轻型机车去拖拽。
  这个结果其实还算不错的,后世清末民初的时候,黄河大桥的通过率更加气人。
  每次只能通过一节车厢,且通过速度不得超过五公里,往往一列火车想要通过这里,就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运气不好的话,半天也很难过去。
  火车排队等待通行,这已经成为了常态。
  虽然现在也不能整车一次性通过,但架不住李元吉的信心,不能一次通过,那就多造一些摆渡机车,场站内将火车拆分,一列接着一列的走,所以现在通过黄河大桥,只需要大约二十分钟的时间就足够了,这个指的是从拆分,到组装可以自行离开的时间。
  好吧,说回吊桥。
  李元吉的这个模型拿出来的那一刻,就引起了众多设计人员的围观。
  不大一会儿的功夫,便提出了诸多的问题。
  比如说钢绳无法提供这么大的拉力,单单只是撑起这座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在通过火车的话,他们实在是很担忧这座桥的安全状况。
  桥塌了倒是小事,万一人也跟着下去了,那可就抓瞎了,下面是水,人又在火车里,一但桥塌了,跑都跑不掉,在随着火车沉入水底,怕是连尸体都难打捞上来。
  “行不行,试试不就知道了!”对此,李元吉倒是嗤之以鼻。
  “陛下,这可怎么试呀?万一桥塌了……”
  “就是,三十多米的距离,其实也不算长,大不了增加桥体的直径就可以了。”
  李元吉有些无语,这些人的算术简直都白学了。
  物理课虽然还没有成为常规科目,但是也有相应的物理知识出现在了课本里。
  “就以这座模型为主,一比一的建造,然后测试其最大的通过重量,测试出结果之后,将标准等比例放大不就好了?”李元吉有些无语道。
  难吗?不难,难的是思路。
  这么做实验准确吗?未必,但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的。
  看似小,但所用的标准也小,只要有了结果,那一切不就好说了吗?
  一根筷子跟两根筷子,所能承受的压力是不一样的,这么简单的道理。
  ……
  没办法,皇帝下了命令,设计师们只好在工部的院子内做了这么一个测试。
  桥体长五米,最高的地方两米左右,其实整个桥面距离地面也就半米的高度,测试嘛,地面距离没必要那么精确。
  测试桥的建造速度很快,因为小,在地上挖了个两米深的基坑,然后开始做桥墩。
  大约不到十天的时间,这座桥便完工了。
  至于测试,这个就更简单了,用最沉重的钢铁,将其放在上面,下面安装一个小滑轮,用拖拉机在一端拉着行进,然后观看桥面的变化。
  不断的测试,半个月后终于有了结果,不过却是个令人尴尬不已的结果。
  桥没有塌,固定的锁绳也没有断裂,但这只是半个月的测试结果,且测试环境跟真正使用环境也有不同,所以这个结果只能对桥体的承重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他的方面,参考意义并不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