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以做很多种口味吗?”小地精忍不住再次咽了口口水,原谅她是一只没见过世面的小地精。
  “有白灼的,清蒸的,蒜蓉的,麻辣的,龙井的。”
  幺妹可怜兮兮的看向爸爸妈妈。黄柔心道,白灼和清蒸差别应该不太大,“那就一份白灼,一份蒜蓉吧。”石兰人爱吃麻辣,可外头的麻辣再好也比不上石兰本地的。
  “好的,老板娘看看还要其他菜吗?”
  “有鱼吗?”
  “有,草鱼鲈鱼鲫鱼江团,清蒸红烧酸菜麻辣糖醋都有。”
  幺妹“哇”一声,这品种也太多了吧,她从小到大就只吃过草鱼诶,还是煮汤的,他们居然能有这么多做法?她觉着,友娣姐姐真应该来广州学厨师。
  黄柔点了清蒸鲈鱼和酸菜草鱼,三个人吃两鱼两虾,应该是够了,可她觉着闺女好容易出来一趟,还是多给她尝尝本地特色,又问还有什么特色菜品。
  等小伙子报出长长一串菜名后,崔绿真终于知道广州为啥叫广州了,他们在书城可没吃过这么多好吃的呀,连听都没听过。这边的厨师真是太厉害啦!
  本事大,又热情。哪像阳城市的,他们走进去都没人理睬的,在这儿花钱,哪怕贵一些,也花得更舒心不是?
  不过,她也有点奇怪,“爸爸,这个哥哥为什么叫你们老板,老板娘呀?”
  顾学章和黄柔对视一眼,笑道:“怕是这边个体户的口头禅。”
  “个体户?”
  对,顾三一进门就发现了,饭店虽然叫“工人饭店”,里头吃的也是工人,可菜品繁多,工作人员从上到下非常热情,不可能是“等着客来你爱吃不吃”的国营食堂。更何况他没发现任何人使用粮票,用的都是现钞,包括他们进门,也没人询问付款方式。
  虽然,阳城市使用粮票下馆子的也不多了,但几乎每一家食堂都会询问一下……在这儿,用现钞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不是不允许个体户吗,咋……”黄柔说到一半,忽然想起来,她进门的时候看见食堂右侧挂着个竖牌匾,上面红油漆写着“二十五中皮革厂工人食堂”,跟高氏老字号一样,都是挂靠在集体经济下的。
  很明显,这个食堂也是这样的生存模式,只不过不知道皮革厂是不是。
  两个大人坐着喝茶,幺妹站起来,走到窗边,视线一览无余地落在旁边的皮革厂里。四周是一片低矮的红砖房,屋顶盖的不是瓦片,也不是水泥浇灌,而是一片片像石头又不像石头的灰白色波浪形物体。中间是一块大约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水泥院子,此时,下班工人走得差不多了,让太阳晒得白晃晃,热辣辣的。
  她觉着刺眼,迅速调开视线,发现不远处一条小河边,有几个孩子和女人在洗衣服。
  如此,方终于感受到跟大河口差不多的景致。
  看来,书上说的没错。中国人居住地的选择,都是依山傍水,没有山至少也要有水,只要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洗衣服做饭牲口饮用的场景,放之全国皆准。
  很明显,这里是广州的郊区,附近像二十五中皮革厂这样的厂子还挺多,在她目所能及的范围内,至少有五家。
  “爸爸,皮革厂是做什么的呀?”
  “皮鞋,皮包,皮箱。”
  崔绿真恍然大悟,“怪不得厂里的工人们都拿着皮包呢,在咱们阳城可贵啦,九十块钱一个呢,还烫头发……”这么奢侈的消费,工资得高成啥样?
  小地精吐吐舌头,“妈妈,他们厂子效益可真好。”
  黄柔笑笑,现在的市三纺也不错,在胡雪峰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新设备带动下,工人工资翻倍,她们教师工资也涨了不少,可说起用人造革皮包和烫头发,还是没人舍得……“诶等等,你说那样的包多钱一个?”
  “九十呀,不过那个售货员可能在乱喊价……但很抢手是真哒,许多人都想买嘞,可惜就是没货。”
  黄柔和丈夫、女儿对视一眼,在彼此的眼神里看到了震惊和某种熟悉的惊喜。
  这是一家人这么多年挣外快形成的默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