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 逻辑与本能(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也是合理的。
  潜在的台词就是:他不再害怕带着“母亲”呈现在外人面前。
  这要在以前,他是特别抗拒的。
  只是这种呈现过于有意和焦急,不够随心。
  因为他还没有最后做到只信无意识感觉的程度。
  一不小心又忘记了“呼吸”就是母亲的存在,根本不需要急于呈现,每时每刻就呈现在别人眼前。
  诚然,初次被分析到这一步的患者,常常感觉这种quot;呼吸quot;的无力.他们认为这种quot;呼吸quot;的快感没有那些美好梦想和荣誉来得强烈.
  这也是正常的.
  因为他们还没有恢复到那一步——每时每刻的安全感就是最大的快乐.
  因为感觉安全,所以不必为了实现那些诱惑的梦想急躁万分.
  因为不急躁,才会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有可能蕴藏着快乐.
  这种安全感正是畅快的呼吸带来的.
  正因为这种“呼吸”的生理连结性,所以,如果孩子的心灵恢复了健康快乐,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父母,使他们随之改变。
  在后面的“心理与躯体”分卷中,大家会了解到:父母的身体与孩子也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
  有心理隐疾或多愁善感的孩子,当他看到父母佝偻、虚弱、渐渐老去的身体时,会莫名地无比自责,甚至引发绝望与抑郁。
  仿佛父母即将要与自己“生离死别”。
  这种感觉几乎是无人可安慰的,在普通大众中也会或多或少引起一阵伤感。
  人们只能寻找刺激或麻醉,来转移这种伤感。
  即便是“没心没肺”的人,面对父母的老去,似乎能很自然轻松地接受。
  但是,他们却把这种“伤痛”无形地转移到别人身上。
  所以,在现实中,“没心没肺”的人总要或多或少“伤害”一下别人。
  大家应该极少能见到:既能轻松面对父母的老去,又能保持淡定,待人友好和善的人。
  当然,心理特别健康的人还是可以做到的。
  从“身心相融”的角度看:心理疾患者的身体疾病,如白发、虚弱、头晕、头痛……应是“吸纳”或“模仿”了父母的身体症状,潜意识想以此为他们承担。
  但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他只能徒增痛苦。
  明白了这一点,他就能知道:自己的健康,一定能带来父母的健康。
  尤其是一个身心虚弱的男孩,面对父亲的衰老,他的潜意识会认为自己吸收了父亲的痛苦,不用再背上父亲责罚的包袱与良心的拷问,自己已经对得起父亲了,不用再为保护母性而向父性妥协和委曲求全。
  这样看起来很玄,但是,不得不说,人们有时的一些身体症状都是源于心理的忧伤和压抑。
  所以,仅靠心灵治愈某些身体疾病也并非“玄玄乎乎”。
  所以,当某个有心理隐疾的男孩明白这个心理机制后,他就能以“勇往直前、不怕死”的勇气与阳刚,克服对父亲衰老地伤感,无所畏惧地追求应得的快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