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节 散章—恐艾和恐狂犬问题(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在前面说过,恐艾滋和恐狂犬症患者,之所以因为一次危险遭遇,极端恐惧自己感染致病病毒。是因为他太过妥协和退缩的人格,平时总是要以外人的不幸,来衬托自己的快乐。
  一旦不幸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会获得对等的恐惧。
  如果现实给予他较好的条件和环境,他的人格暂时不再需要退缩;可想而知,他就会获得超常的恐惧。(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推理)
  所以,在他感觉越幸福的时候,这种担忧和恐惧就越强烈。
  如果他们本身有心理疾病,他们甚至会感觉以前那些心理疾病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仿佛在一瞬间完全消失了;似乎再也没有存在的可能性。
  他们甚至渴望那些心理疾病再度出现,以此转移和消除对生理疾病或者死亡的极度恐惧。
  通过对上面这种恐惧心理的比对,如果大家仔细了解了前面的章节,
  就会发现:这与s男家中突然闯入陌生人,危胁到母亲和她的生命;而他的本能意外受阻;无力反抗;几乎是完全吻合的。
  前面所有的心理分析,最终回归到s男面对死亡危胁时的心境。
  也由此印证了:我在前面有关“呼吸”的章节中,所阐述的——母子的身心是想连的,孩子本身的身心也是相连的。
  (正因为如此,恐狂犬和恐艾者,极端担心连累到自己的家人。)
  所以,身体和心理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唯独在身体受到死亡挑战时,心理疾病才能够完全消失。
  抑郁的时候,他感觉度日如年;可突如其来的身体死亡危胁,他又渴望生命无限长久.
  但如果面对这种死亡危胁挑战失败,心理疾病又会回归。
  所以,恐艾和恐狂犬是有严格的记忆基础的。
  不能简单地判定他们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太过夸张。
  因为所有复杂的心理问题全部调动并集中于此,容不得他们有一刻的逃避.
  所以,有些心理疾患者在经过深层地心理分析后,几乎所有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唯独偶尔会突然闪过quot;死亡quot;地强迫意念,转瞬即逝.
  那是因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被他集中还原到最初和母亲面对死亡危胁时的记忆.
  最后的问题仅仅是用quot;本能quot;而不是quot;过早防卫quot;,消除quot;死亡恐惧quot;的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他感觉即便有这种短暂地quot;死亡强迫quot;,也比以前抑郁的时候要好太多;是一种本质地突破。
  以前即使没有这种症状,他也感觉这一辈子注定完了,没有希望了,只能苟活着。
  但现在他却完全没有这种绝望和厌世了。
  回到主题:
  但如果把恐狂犬和恐艾完全归于心理因素,可能会引来大家的质疑。
  因为患者确实曾经做过一些危险举动,是有可能感染病毒的。
  唯一的办法是送去医院检查,而不是通过心理调节来解决他们的恐惧。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恐狂犬和恐艾者又是极端恐惧去医院检查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