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致命的感冒(2 / 3)
那么,举一个例子或许能够更好地描述这种身心转换。
在前面说过:母子的呼吸是相连通的。心理疾患者之所以缺乏安全感,而异常焦虑;是因为呼吸的不畅,没有用心聆听自己的呼吸声。因为这种感觉就是幼时在母亲怀抱中那种气息相连的感觉;也是最原始的安全感。
所以,当母亲呼吸不畅的时候,就有可能影响到一些本能曾受到意外压制的心理障碍者。
比如说,前例中的s男孩,曾经是个身体很健康的人。
但是,每当他看到母亲头痛头晕时那种痛苦的表情,恨不得替他承受这种痛苦。
当然,这在普通人身上也是常见的。
只是程度不同。
这个男孩的承受愿望异常强烈,他甚至觉得,母亲这么痛苦,自己这么健康也是一种罪恶。
所以,他日后莫名地头痛头晕,都是因为这种母子相连的呼吸作用。
而就在曾经他与母亲共同面对外界死亡危胁的时候,母亲也是这种痛苦的表情。
这一连串的牵动作用,导致了他由心到体的症状。
所以,一些心理疾患者在基本康复后。
一旦身体发生了稍微严重地疾病,令他联想到了死亡,他又可能会觉得所有心理的健康都是没有意义的。
似乎心理的健康是有严格条件的,必须是要以生理健康为前提。
否则根本没有意义。
实际上是他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最健康的状态,达到身心合一。
最健康的心理,是不会有这种严格条件的。
追溯到这一步,心理疾患者应该要明白:他下一步就是回忆在遥远的儿时,是怎么应对身体疾病的。
这实在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不妨追寻另一个类似的例子。
某男孩在幼年时,和哥哥姐姐们一同出去玩耍,被一辆车撞伤了。
如果放在现在,他在受到不算严重的撞击的时候,会夸张地感觉天旋地转,倒在地上再也不想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失去恢复行动和思维的能力。
类似于一种“假死”现象。
而在当时,他只是感觉很朦胧,并无特别夸张地痛苦。
因为他那时的精力贯注集中在母亲身上,所以对外界都是朦胧的。
而在后来的一次意外中,他的本能受到压制,对母亲的联系弱化,对外界的联系强化。
如果是在人多的情况下,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受到伤害时,外界那种夸大的声音。
并吸收了这种评价,导致他对外界灾难和痛苦的感受异常清晰和强烈。
当痛苦降临到自己身上时,也比以前要夸大许多。
他还应回忆,曾经在母亲面前活蹦乱跳的那个快乐自我。 ↑返回顶部↑
在前面说过:母子的呼吸是相连通的。心理疾患者之所以缺乏安全感,而异常焦虑;是因为呼吸的不畅,没有用心聆听自己的呼吸声。因为这种感觉就是幼时在母亲怀抱中那种气息相连的感觉;也是最原始的安全感。
所以,当母亲呼吸不畅的时候,就有可能影响到一些本能曾受到意外压制的心理障碍者。
比如说,前例中的s男孩,曾经是个身体很健康的人。
但是,每当他看到母亲头痛头晕时那种痛苦的表情,恨不得替他承受这种痛苦。
当然,这在普通人身上也是常见的。
只是程度不同。
这个男孩的承受愿望异常强烈,他甚至觉得,母亲这么痛苦,自己这么健康也是一种罪恶。
所以,他日后莫名地头痛头晕,都是因为这种母子相连的呼吸作用。
而就在曾经他与母亲共同面对外界死亡危胁的时候,母亲也是这种痛苦的表情。
这一连串的牵动作用,导致了他由心到体的症状。
所以,一些心理疾患者在基本康复后。
一旦身体发生了稍微严重地疾病,令他联想到了死亡,他又可能会觉得所有心理的健康都是没有意义的。
似乎心理的健康是有严格条件的,必须是要以生理健康为前提。
否则根本没有意义。
实际上是他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最健康的状态,达到身心合一。
最健康的心理,是不会有这种严格条件的。
追溯到这一步,心理疾患者应该要明白:他下一步就是回忆在遥远的儿时,是怎么应对身体疾病的。
这实在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不妨追寻另一个类似的例子。
某男孩在幼年时,和哥哥姐姐们一同出去玩耍,被一辆车撞伤了。
如果放在现在,他在受到不算严重的撞击的时候,会夸张地感觉天旋地转,倒在地上再也不想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失去恢复行动和思维的能力。
类似于一种“假死”现象。
而在当时,他只是感觉很朦胧,并无特别夸张地痛苦。
因为他那时的精力贯注集中在母亲身上,所以对外界都是朦胧的。
而在后来的一次意外中,他的本能受到压制,对母亲的联系弱化,对外界的联系强化。
如果是在人多的情况下,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受到伤害时,外界那种夸大的声音。
并吸收了这种评价,导致他对外界灾难和痛苦的感受异常清晰和强烈。
当痛苦降临到自己身上时,也比以前要夸大许多。
他还应回忆,曾经在母亲面前活蹦乱跳的那个快乐自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