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百五十七 魏帝国十分需要的宝贵财富(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郭鹏点了点头。
  “应对之策算不上,只是做出些许亡羊补牢之事,能让损失降低一些,但是损失一定会有,所以孔明,你这一次回去,搞不好还会受到一些朝臣的攻讦。”
  “臣……太上皇,您是否觉得臣提出这样的策略是有问题的?”
  诸葛亮稍微犹豫一下,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询问道:“您是否觉得臣这样做,会给西域三府和雍凉二州带来更大的危难?”
  郭鹏端起茶碗喝了口茶,然后摇了摇头。
  “孔明,我素来不是因噎废食之人,如果我不赞同这件事情,你,还有毛玠,根本就不可能有在雍凉二州和西域做这样的事情的可能,你们能做,本身就说明我是同意的。”
  诸葛亮对此并不感到疑惑,这当然是真的。
  “雍州也就算了,凉州、西域,也有数百万人生活,他们无论怎么努力耕种土地,也不可能过得比中原地区的人更好,同属魏国子民,我不愿意看到他们一直过苦日子。
  种地不能让他们吃饱肚子,那就要让他们去做生意,不能因为重农抑商的国策就让他们饿肚子,国策是国策,但是魏国是大国,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大到令人咂舌,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孔明,因地制宜才是魏国这样的大国最适合的发展方式,中原适合种地产粮,那就种地产粮,西域和雍凉适合经商,那就去经商,彼此之间可以分工合作。”
  郭鹏看着诸葛亮。
  诸葛亮微微点头,越想越觉得就是如此。
  “可是问题依旧存在。”
  “问题当然存在,不可能存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坏处就在于过于依靠域外之邦,需要靠他们来购买我们的商品,一旦他们本身出了问题,我们也就要出问题。”
  郭鹏摇了摇头:“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将长期存在,是发展商业不可回避的危险,没有应对这种问题的措施,就别想着能稳妥的发展商业,孔明,你要记住。”
  “臣记得。”
  诸葛亮条件反射般的点了点头,随后又有些疑惑,不知道郭鹏让他记住这样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他本身就会牢牢的记住这件事情,不会忘记。
  随后,郭鹏让诸葛亮把毛玠在雍州、吕虔在凉州所需要做的事情都跟着做一遍,限制民间商业的发展,严格控制规模,回笼资金,然后等待中央的支援。
  对于这件事情,郭鹏其实是感到些许无奈的。
  初次应对经济萧条冲击的魏帝国的官员们还显得颇为稚嫩。
  他们普遍不擅长应对小农危机之外的经济危机,对于纯粹商品经济方面的危机,他们很不适应。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经济是个很复杂的东西,需要非常广泛的情报网和高速的讯息传递才能搞起来,而且概念较为抽象,不是那么容易搞清楚。
  一个脑袋转的不够快的人,是很难搞懂经济学原理的。
  相比之下,前人留下丰富经验的农业就好搞多了,应对农业危机也是中国官僚们的老本行。
  虽然做起来不能说总是成功,也会造成农民起义之类的事情,但是总归能套公式,研究农业的书籍一部接着一部层出不穷。
  最后成就了小农经济的巅峰——精耕细作,把种地研究出了花儿,研究到了极致。
  与之相对的,研究商业的古代经济学书籍则极为稀少。
  除了少数有名气的如管仲之类的商业天才提出过一些经济问题的研究之外,大部分时期,中国人更愿意研究农业,而不是商业。
  这当然是现实的逼迫,生产力的限制所限,商业的发展不能毫无限制,但是这是很难把握的事情,限制与不限制之间如何找平衡是很为难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