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旧时王谢(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月庄高氏,在嘉靖年间出了个高汝登,有名的乐善好施好名声,有田四千亩,一生捐资建了三座桥,般若书院以及县学等他也数次修建,大灾时,更是放粮救灾活人无数,他八十岁去世时,五百里内都罢市哀悼,乡民们感恩,还特在城东立祠祭祀,现在还在。
  其子高举后中进士,官至浙江巡抚。
  高举四子,长子高所蕴举人,娶兵部尚书新城王象乾之女。高所蕴二子高玮高珩,崇祯十二年,兄弟同中举人,高玮还是解元。
  所蕴的兄弟所学所养等,也都是举人出身,官至兵备道、光禄寺丞等。
  不过高家虽然这些年确实人才辈出,但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们跟孙王韩几家一样,站错了队。
  他们居然觉得鞑子入关后,能得天下。
  高玮居然在去年跑去北京参加科举,还中了进士,授河间府推官,然后今年初就被土国宝给俘虏了,老家又接着被大明光复了,高珩崇祯十六年中的进士,然后甲申国变时逃回老家。
  结果后来又跟着孙之獬他们去北京朝鞑子,授了个翰林检讨。
  他的堂弟高玶也是去年参加鞑子山东科举中的举人,另一个兄弟高琭去年一起参加乡试不中。
  高家唯一算是运气好站对了队的是高理,早年科举不顺,便干脆弃学从商,迁居青州日照,创办商号,拥有商船,事业有成,然后明军北上时,日照为明军光复后,他倒是顺应时势,马上归附,还捐银助饷,成了朝廷表扬的义商。
  这两年依托大明,借着山东航线的兴盛,倒也是生意越发兴隆,也成了日照有名的富商。
  相比起来,淄川高家却都站错了队。
  其实不仅是高氏,六大族几乎都站错了。
  比如说高玮的岳父,是张至发的长子,举人张泰来,虽然父亲是崇祯首辅,可在鞑子南下之时,虽然自己没去北京,却也拿出金银等让孙之獬等代进贡清帝。
  他叔发张中发,是有名的书法大家,结果也给鞑子皇帝写了数幅字进献。
  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般若书院重开,高毕虽幸存,却根本不敢接这山长之位。
  以前般阳书院,历任山长基本上都是他们六大家的人,里面的学生,也多是六大家族及亲戚子弟,他们在这里读书制文,研习八股,也确实走出了二十多个本地进士,和几十个外县进士,以及无数举人秀才。
  这在淄川,那是真正的第一学府。
  但现在重新开学后,原来的学生却少了大半,孙王韩张四族的子弟,几乎没了身影。
  高毕两家,也是低调许多。
  书院招收了大量新学生,连山长都是家里早年从淄川迁往南京定居数代的。
  新生里,甚至出现了谢迁、丁可泽的子侄,还有一些小户,甚至商贾之家,以往根本没资格来这里读书,现在却都堂而皇之的站在了书院里。
  时代变了。
  高张毕三家的那些本地名流士绅,此时站在那里诚惶诚恐,哪还有过去那种本地高门名流的风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