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常平(3 / 4)
“粮食丰收是好事,今年向百姓统购粮食,可以适当放宽些百姓自留口粮的量,朕提个建议,百姓收的粮,可以分成三份,一份是按人口留足百姓的口粮,适当多留些。其二是统购粮,不用把口粮以外的全收了,而是按其所有田亩数和粮产量,除去口粮后,订一个数,按正常剩下的七成吧,定为统购粮,朝廷按市价收价,剩下三成,可以留给百姓自由的安排,
过去我们粮食统购统销,那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现在慢慢的粮食情况好转了,朝廷也要适当的放宽粮食管制,不能管的太紧,管太紧时间一久就容易出事,我们得恢复部份粮食市场经济,允许公家粮店外,也还有私人粮店,只要受监管就行。
百姓可以自由选择他剩余的那些粮如何安排。”
“还有一点,今年夏粮丰收,已经有官员提出要把夏粮统购价降下来,降到七钱以下,甚至更低一些,但朕认为不妥,自崇祯以来,战乱饥荒等不仅导致粮价上涨,几乎所有物价都涨了许多,
现在粮价定太低,无疑会谷贱伤农,所以朕以为不能一丰收就大降粮价,今年新收米麦便按一两一石出售市场,对农民收购的粮价,稻谷惯例七成定价,虽要低,但也不能太低,得按这个售价来定收购价,保证种粮农民的收益。
管子曾说过,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
温饱是国家民生的根本,尤其是饱更重要。
天下种地卖粮之人千千万,地里产出的粮食,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若是粮价过低,他们就没有钱买其它万物了。
粮价是价格风向标,粮价涨,其它东西价格其实也会涨,但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就好,如崇祯时几两甚至十几两一石粮食,那当然不行。
可如果粮价过低,也会出大问题。
就好比唐代,贞观三年,天下大丰,斗米二三钱,这就不是好事,一石米才二三十钱,那就是物贱钱贵,意味着商品流通不足,出现了通货紧缩,产生钱荒。
所以刚开始李世民很得意,我这在位才几年,一斗粮才卖二三钱,天下盛世啊。但懂经济的大臣告诉他,大错特错,天下要出大问题了。因为物践钱贵,则百货不通,万商束手,对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简单点说,将出现大萧条。
哪怕是在农耕时代,国家也不可能离开工商的。
唐代钱荒严重,钱帛兼行,甚至拿米麦也兼做交易都还不够。
朱以海也知道粮价便宜,其实表面上好看,但是明代仍然还是农耕为主的社会,大量的百姓都只靠种地卖粮为主要收入。
粮价过价,则农民的收益就过低,而农民向来是王朝兴盛的压舱石,他们一旦难以温饱,那整个天下都要动荡不安。
一个青壮农夫,也顶多能种上十亩地,一家五六口人,一年就要十几石口粮,如果按中田中收,每亩平均二石半算,十亩也不过二十五石粮,一家五六口,起码也要十五石口粮,最多就能剩下十石粮,还没算种子。
这还得是自有田地的情况。
十石粮还得缴税,还得各种开销,所以基本上是没剩余的,还得搭着菜瓜等节省口粮,才能勉强度日,连温饱都难,更别提什么消费购买能力,也别提什么抗意外灾荒的能力,这就使的整个王朝的抗风险能力都很弱,因为农民是王朝这个大桶的短板。
其它板子再长,可这块板子太短了,那都白搭,一样漏水。
没地的佃户收益更低,他们往往要把一半的收益上缴给地主,更留不下什么了。
就算再做些家庭养殖、纺织手工等,也不过是勉强度日。
所以要想社会安定,长治久安,朱以海苦苦思索数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除了减轻农民、佃户这些底层的税赋负担外,还得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收入。
把官田变卖给他们,让他们拥有土地,掌握生产资料,成为自耕农。适当提高粮价,甚至建立长久的国家收储制度,遇丰年提高些价格收购,避免谷贱伤农,灾年则放粮出仓,平抑些粮价,保护那些买粮吃的手工业者等。
“今年百姓的地丁银,仍然允许大家自由选择是交粮还是交银钱,不管是本色折色,都要严格按照朝廷所订标准,不得浮收、火耗这些。”
“除征收的地丁本色粮入仓,各地粮站也要抓紧把统购粮收上来,此外常平仓,也尽量把百姓手里头富余的粮食和买入仓,各地粮仓做好收储工作,仓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
“各地粮铺新粮上市,但米麦得保持好价格,一两一石,其余旧米、大豆小米玉米高粱等也要严格按照相应价格,不能乱涨价,也不能乱降价,要保持稳定。”
一丰收就大降价,一遇点灾就大涨价,粮食价格大起大落,也必然会带动其它商品百货的价格起伏波动剧烈,这会严重影响经济稳定的,朝廷必须得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丰年时保价收储,歉收时平价放粮平抑价格,保经济稳定,保社会安稳。 ↑返回顶部↑
过去我们粮食统购统销,那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现在慢慢的粮食情况好转了,朝廷也要适当的放宽粮食管制,不能管的太紧,管太紧时间一久就容易出事,我们得恢复部份粮食市场经济,允许公家粮店外,也还有私人粮店,只要受监管就行。
百姓可以自由选择他剩余的那些粮如何安排。”
“还有一点,今年夏粮丰收,已经有官员提出要把夏粮统购价降下来,降到七钱以下,甚至更低一些,但朕认为不妥,自崇祯以来,战乱饥荒等不仅导致粮价上涨,几乎所有物价都涨了许多,
现在粮价定太低,无疑会谷贱伤农,所以朕以为不能一丰收就大降粮价,今年新收米麦便按一两一石出售市场,对农民收购的粮价,稻谷惯例七成定价,虽要低,但也不能太低,得按这个售价来定收购价,保证种粮农民的收益。
管子曾说过,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
温饱是国家民生的根本,尤其是饱更重要。
天下种地卖粮之人千千万,地里产出的粮食,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若是粮价过低,他们就没有钱买其它万物了。
粮价是价格风向标,粮价涨,其它东西价格其实也会涨,但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就好,如崇祯时几两甚至十几两一石粮食,那当然不行。
可如果粮价过低,也会出大问题。
就好比唐代,贞观三年,天下大丰,斗米二三钱,这就不是好事,一石米才二三十钱,那就是物贱钱贵,意味着商品流通不足,出现了通货紧缩,产生钱荒。
所以刚开始李世民很得意,我这在位才几年,一斗粮才卖二三钱,天下盛世啊。但懂经济的大臣告诉他,大错特错,天下要出大问题了。因为物践钱贵,则百货不通,万商束手,对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简单点说,将出现大萧条。
哪怕是在农耕时代,国家也不可能离开工商的。
唐代钱荒严重,钱帛兼行,甚至拿米麦也兼做交易都还不够。
朱以海也知道粮价便宜,其实表面上好看,但是明代仍然还是农耕为主的社会,大量的百姓都只靠种地卖粮为主要收入。
粮价过价,则农民的收益就过低,而农民向来是王朝兴盛的压舱石,他们一旦难以温饱,那整个天下都要动荡不安。
一个青壮农夫,也顶多能种上十亩地,一家五六口人,一年就要十几石口粮,如果按中田中收,每亩平均二石半算,十亩也不过二十五石粮,一家五六口,起码也要十五石口粮,最多就能剩下十石粮,还没算种子。
这还得是自有田地的情况。
十石粮还得缴税,还得各种开销,所以基本上是没剩余的,还得搭着菜瓜等节省口粮,才能勉强度日,连温饱都难,更别提什么消费购买能力,也别提什么抗意外灾荒的能力,这就使的整个王朝的抗风险能力都很弱,因为农民是王朝这个大桶的短板。
其它板子再长,可这块板子太短了,那都白搭,一样漏水。
没地的佃户收益更低,他们往往要把一半的收益上缴给地主,更留不下什么了。
就算再做些家庭养殖、纺织手工等,也不过是勉强度日。
所以要想社会安定,长治久安,朱以海苦苦思索数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除了减轻农民、佃户这些底层的税赋负担外,还得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收入。
把官田变卖给他们,让他们拥有土地,掌握生产资料,成为自耕农。适当提高粮价,甚至建立长久的国家收储制度,遇丰年提高些价格收购,避免谷贱伤农,灾年则放粮出仓,平抑些粮价,保护那些买粮吃的手工业者等。
“今年百姓的地丁银,仍然允许大家自由选择是交粮还是交银钱,不管是本色折色,都要严格按照朝廷所订标准,不得浮收、火耗这些。”
“除征收的地丁本色粮入仓,各地粮站也要抓紧把统购粮收上来,此外常平仓,也尽量把百姓手里头富余的粮食和买入仓,各地粮仓做好收储工作,仓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
“各地粮铺新粮上市,但米麦得保持好价格,一两一石,其余旧米、大豆小米玉米高粱等也要严格按照相应价格,不能乱涨价,也不能乱降价,要保持稳定。”
一丰收就大降价,一遇点灾就大涨价,粮食价格大起大落,也必然会带动其它商品百货的价格起伏波动剧烈,这会严重影响经济稳定的,朝廷必须得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丰年时保价收储,歉收时平价放粮平抑价格,保经济稳定,保社会安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