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入主禁禁城(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棣于是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为顺天府,称行在。同时开始迁发百姓以充实北京,从各地强迁流民、江南富户、山西商人等。
  永乐四年,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派员奔赴各地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运往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十一年。
  为了采伐那些珍贵的楠木,一千人进山,出山只剩五百。而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艰辛。
  谨身殿,也就是嘉靖时改名建极殿的那块最大丹陛石,在北京西南房山开采,运送时由数万名劳工一起运送,不但特意开辟一条运输道路,而且每隔一里还挖一口井,选到寒冬腊月极冷天气时,从井里汲水把路泼成冰道,用了二十八天,才送到宫里。
  而皇宫专用的金砖,更是在江南苏州烧制,贡砖在山东临清烧制。
  直到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才建成,完成的北京皇宫比南京皇宫要大一些。
  新建成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按周礼·考工记里的理想都城形制所建。
  大明十六帝,有十四帝在北京紫禁城居住。
  不过永乐十八年宫殿刚完工,次年就发生大火,把前三殿焚毁,二十年后,才重建了前三殿和乾清宫,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
  到百年后嘉靖时,禁紫城又发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等又全部被焚毁,花了四年,才全部重建完工。新完成三大殿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但到四十年后,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再次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到天启七年才完工。
  这些大殿多次失火,每次重建都耗费巨大,主要就是所用的材料比较特殊,比如说梁柱等多用金丝楠木,还要那些年份久又粗大甚至笔直的楠木,其它石料也都很珍贵。
  甚至砖瓦,那都是特制。
  就连用的漆,也不是一般的。
  更别说工艺这块,也都是最顶级的,哪怕就是金丝楠木做的柱子,也还要进行缠麻,具体工艺是先在柱子上刷一道稀底子油,然后捉缝灰再扫荡灰,再披麻,再压麻灰,再中灰,再细灰,还要磨细钻生。
  就连麻,也要在前期梳麻,梳顺了再用,一道批麻工序,又还要有头浆、粘麻等十几道工序。
  所以一座宫殿修起来,成本太高。
  鞑子要是走时放把火,朱以海估计可能这辈子都住不上新宫殿了,现在他们虽搬走了能带走的物价,但这些宫殿廊柱红墙琉璃瓦金砖,哪一样都是花了大价钱的。
  不光是花了很多工钱,而且也耗了很多工时,现在要找齐那么多老匠人,都不容易。
  朱以海拿过紫禁城的图纸,做出安排。
  他自己居住内三殿之首的乾清宫,总理处就设在乾清门外,这里两边还分别设立侍卫值房、内奏事房、南书房、上书房、御茶房、御药房等。
  乾清宫后面的交泰殿,也是重要节日时皇后在这里接见命妇等场所,同时也是皇帝存放二十五玺的储印之所。
  最后的坤宁宫,是皇后寝宫,而如今皇后位空缺。
  “太子就居慈庆宫。”
  慈庆宫在前三殿的东面,在仁寿宫的南面,红墙绿瓦,称为南三所,内有四宫,奉辰宫,勋勤宫,承华宫、昭俭宫。
  慈庆宫过徽音门往南,是文华殿,以及内阁所在的文渊阁。
  慈庆宫历来就是明朝太子居住之所,位于皇宫外朝区的东侧,相对独立的一块区域,明代时这里旁边还有御马监、掌印秉笔直房、元辉殿等。
  乾清门便是皇宫内外朝的界线,门内便是皇帝及后宫嫔妃们居住区域,皇帝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两侧还有东西六宫,十二座宫殿,另外还有太后居住的慈宁宫、仁寿宫等。
  最北便是玄武门。
  前朝后寝,就后寝区其实也是很大的,就算东西六宫,这十二座宫殿,那也都是一个宫殿群,也分前殿后寝,前殿是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又有东西配殿各三间,还有耳房各数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