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安敢欺朕(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以海呵呵一笑,“丁启相是丁魁楚侄子,是丁启睿丁启光的堂弟,他还是侯方域的学生,侯方域又是郑三俊的门生,侯恂的儿子,河南布政使参政张时夏、提学参议陈廷路,还有按察副使范近思,都是他们的学生,也都是河南人,他们甚至还联姻有亲。
  这些人在河南罢考这件事上,你敢说他们没有谋划串连?你敢说丁启相、范逊没得到他们的指使?
  这些人公然对抗朝廷,岂能容忍?”
  吴易坚持,“陛下,他们虽联络有亲,甚至闹事者是他们子弟,但也不能说是他们指使,没有证据也只能说是管教不力。”
  皇帝冷眼望着吴易。
  “你想要证据?难道他们利用所谓的盟社,结党营私,入则为官,出则为绅,干预朝廷和地方政策,维护其私利,想要重新获得免税特权,还要兼并侵占田地?
  吴先生请注意你的立场!”
  皇帝的话让吴易惶恐不已,“朕不是万历也不是崇祯,绝不允许朝中再出什么东林党在朝复社在野,干涉国家朝政这样的事情发生,也不可能再给他们恢复免税特权,官绅一体纳粮是朕起兵光复天下的基本国策,禁止结盟立社禁结党营私也是基本国策。”
  皇帝在提醒吴易,丁启相是不是受丁魁楚和丁启睿丁启光兄弟授意破坏科举考试并不重要,郑三俊侯恂侯方域等人有没有参与谋划也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们在事情发生后做了什么。
  丁启睿等公然维护自己堂兄弟和那些考生,甚至开始攻击朝廷迁移士族入京畿的政策,而郑三俊、侯恂等更是借题发挥,对士绅一体纳粮这条基本国策发动攻击,甚至还提出要恢复士绅优免政策,继而攻击正在准备推行的官绅一体当差的政策。
  这是一次部份士族地主们的反攻倒算,想要让朝廷倒档回到崇祯上吊以前的制度,想要继续维持他们的特权利益,继续当上控制朝堂政策,下控制田地庶民,甚至还插手垄断工商,形成特殊的明代士族领主阶层。
  他们还想恢复以前随便结盟立社,随便发公揭写大报攻击朝政,甚至随便出书出报批评时政批评朝廷的那种超然地位。
  这种情况如何可能?
  朱以海起兵之初,就防着这些人,所以他一面收拢朝廷原官吏和招抚录用地方士绅,但同时更倚重的是他一手创建的御营,御营将士成份复杂,各行业各阶层都有,在他的全力扶持下,武勋阶层加上官僚士绅中的从龙派,也算是撕裂了原来的士绅阶层。
  正是有这些人,才能真的打破原来的那套僵坏的旧体制。
  现在大明光复,有些人觉得自己又可以了,开始一次次的试探皇帝,上次陈子龙和左光先事件,皇帝没扩大化,甚至有意大事化小,结果这些人不知收敛,反而越发胆子大。
  如今他西巡在外,他们居然搞这般起势,这是想裹胁年轻太子,还是打倒留守内阁?
  皇帝现在不管是迁移士族入京畿,还是之前的一体纳粮,清田限田等等,都是在分化士族地主,扶起一批新贵打压一批旧阀,这样的清洗本身也是为了增强控制力,也是想集权的关键。
  皇帝一直比较小心的在做,之前在内外夹击下,那些朝不保夕的士族官僚们倒也不怎么敢闹腾,现在开始闹了,一次比一次大,说到底也还是不甘心。
  对朱以海来说,谁跳的欢那就干谁,尤其是那些站错队的,他打压起来绝对不会客气。
  丁魁楚这一家子,本就是失败者,结果现在还敢跳这么欢,太子敢拿他们开刀,朱以海双手赞成,他才不管什么证不证据。
  皇帝一句结党营私,欺君罔上,百死都莫赎。
  这就跟朱元章开国后搞的那些大桉一样,那些桉子只是引线,而不是真正的原因,皇帝只是借机清洗,达到结果而已。
  吴易还在这跟皇帝要证据,这不是搞不清状况吗?
  要什么证据?他们如此这般攻击皇帝的基本国策,皇帝要处置他们还不够吗?
  “范逊、丁文相立即处死,不须秋后,其余参与罢考闹事的,革除功名,永远不得再参与科举考试,既然他们不愿意去京畿,那就全都迁移来甘肃戍边屯垦。”
  “其余没参与闹事的考生,给他们补考。”
  “丁魁楚、丁启睿、丁启光、侯恂、郑三俊、侯方域、张时夏、陈廷路、范近思皆斩,其家族三代有功名、官爵者全部除籍为民,财产充公,全族流放甘肃安西府。”
  朱以海的处置非常狠,从所未有的严厉,以前如陈子龙、左光先也顶多是流放,更早的一些官员,更多只是革职、降级,或罚俸等。而现在一次比一次严厉,从贬官到革职,再到除籍流放,现在更是直接处死,还要牵连家族。
  皇帝对于那些还试图恢复旧制的那些士绅官僚,尤其是那些抗虏北伐时没出力,甚至干脆就是降顺投清的那些墙头草,如今却跑出来对抗朝廷政策的这些人,直接就出大招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