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2)
她从墙角搬来一把板凳,坐在外公身旁仅剩的一点空隙,外公正讲到这次醮典的缘故。原来从大陆迁村来台时,村人落地他乡,在落寞艰难的时日,特别从家乡请来地方佑民神祇数尊,渡海而来,以佑新地平安,海事宁靖。早年地贫人穷,皆以小普度酬神,现在村中稍富,村人感念几尊王爷的神泽,决定酬谢一番,因请神问茭,敲定农历八月中旬举行清醮活动,一方面既是对百年来海村安定的酬谢,一方面也是村中财力的展示。
祥浩只记得,那座庙宇是全村民精神所系,无论去任何外地,出入村都惯例到庙里膜拜,祈求平安,今日方知,那是先民渡海延请的原乡神祇,象征移民对原乡的思念。当初渡祂们而来的先民虽已凋零,后辈子孙饮水思源,在经济富裕后,不忘隆重醮谢一番。
「我们的村民子孙到外地发展,成功了都呒忘本,这次排场,大家比气派。」外公颇有感慨。「百年来这一次,不能怪大家浪费,我吃到这岁,看见年轻人肯为村里出钱提声势,也算很安慰。」
「那条鱼翅龙村头排到村尾,谁人这么气魄,拿得出这款钱?」有位已然疏远得难以辨认身份的亲戚问。
「是光敏伯伊后生,去都市发达了,整条龙拢伊出钱,说是感谢村子的养育恩。」
外公仍和众人谈论,祥浩但见母亲不知何时站在灶间口聆听。母亲倚在门边状极宁静,是这个村落,这个老宅,让她安静的面容像一朵蕴丽的晚霞吧!祥浩走向母亲。她有半年不曾见到母亲了,她抓着母亲的手臂,想说什么歉意的话,说出口的却是:「那条龙好气派,谁出得了这种大手笔。」
母亲的视线从她的脸移到不远处的河岸,像晚霞要在河岸之上的那片苍穹寻找一个适切的位置,持稳之色如夕晖无惧于黑幕。母亲转身进灶间为她端碗面摆在桌上。祥春已在那里,像才和母亲聊了天,外头的纷纷扰扰,即使热闹如百年难得一见的庙会清醮也与他无关。那么他为什么回到这村落?祥浩坐在祥春面前,问:「不想去岸上看看吗?」
「我要去庙里绕绕,你要到河岸就先去吧!」
母亲到院里和亲友招呼时,祥浩把那碗面吃尽,回到庭院里,院里聚集了更多的亲友,有的是闻言母亲回来,过来打招呼,这是属于母亲的故乡,母亲生长的人情世故都在这里。父亲没有来,他老是觉得自己病着,人多的地方不适合他,祥云已开学了。在这场醮会的亲友相聚里,她听到亲友不断的向母亲询问父亲的那场车祸及其后的影响。母亲只是一式淡淡的说,总算平安度过。父亲原是透过母亲,与这村落与乡人建立起关系。
祥浩悄悄沿屋墙走过,她与这片土地与这群人的关系只维系在风光水月的印象,何曾在这片乡情里有过人生起伏。她走向河岸,走向那片童年印象的渺渺水域。
岸上水光晃漾,已扩充为车道的河岸有几户蚵棚沿岸伸向水域,蚵棚人家在棚架旁临时搭起竹杆向棚顶攀越,杆顶结上顺风旗,在夕晖中临风起舞,所有顺风旗向逆河的方向飘扬。几艘竹技靠岸停泊,连成一排,筑起岸与河的分界。祥浩从岸上的台阶走下来,跳上其中一艘画着舅家标志的竹筏,她的跳跃使水波浮晃竹筏,她坐在筏中垒起的木箱,望着河与岸,想着这乡村景致和城市的拥挤紧张多么不同,在台北的餐厅唱歌,为生活奔波的意味太浓,在这一片好风好水唱歌,全然是环境带来的境界。她不禁迎风而歌。岸上有驻足人,或三五聊天,或步行而过。在她望着出海口唱歌时,一个瘦高的人影来到岸边,停在她的竹筏边听她唱了一会,她注意到那人影而转过头看他,这情景恍若相识。
他看起来约莫五十岁上下,穿着浅蓝色衬衫和深蓝色长裤,那是水的颜色,但郷人不會像他那樣穿笔挺的衬衫还系上领带,不知是哪个离乡的人回来做客了。她想转移视线,却在和他四目相逢的刹那,感到他有一股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像河上温暾的、从黑幕里升上来的初阳,他坚稳的眼光紧抓着她,让她难以逃逸的接受了他的要求。他居高临下的问她可以下来和她一起吗?他在说话的同时,已经跳到她的竹筏。他站在她面前,问她,你是明月的女儿吗?
因为这一句问话,她的记忆在顷刻间如拂过的风一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面容,这个人她记得了,这幕似曾相识的情景确曾发生过,在她还是小女孩时,这个人曾经这样问过她,曾经在船上问她父母亲的去向,这张略带倔强,又深怀疑问的脸,使她感到不安,这个人她该叫大方伯。记忆往往带着连锁效应,他应是大家口中光敏伯的儿子,那个出钜资建构鱼翅龙的资本家。
她说是。
他说,我猜得一点也没错。
祥浩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人看着她的眼神莫测高深得像那向外海直流而去的河水,缓缓的,泌出温暖的光。
他和她并肩而坐,问她的学校,问她的生活,好像很早以前他们就认识了。他说,我认得你母亲很久了,从小一起在这村子长大。
她说,是,我母亲最爱她的故乡人,她回来了,亲友一直绕在她身边。
她注意到她说母亲时,他的眼光一直闪烁,他望向海口,莫测高深的眼。
她记起她很小时他们也曾坐在这里,他吹口琴。
她问他,还吹口琴吗?
大方伯有点惊讶,嘴角的微笑倒映在水中,水波晃漾,他们彼此相望。
他说他不吹了,但一直有一把口琴。
她说,我有一把,妈给我的,我学会了,吹给她听。
大方伯听到这句话,站了起来,严肃的在额上推出几缕皱纹。他以鱼翅龙为排场的阔气虽有几分粗俗铜臭,但这个人的气质诚恳殷实,有钱不是件坏事,他的钱让村子清醮的气氛更浓烈。祥浩觉到这个人因为不在乎钱,所以并不是用鱼翅龙来炫耀他的财力。
你为什么要贡献那条龙?
他两只手插入裤袋,望着海面,说以前是讨海人,转行赚了钱后念念不忘讨海的日子,这次海口小村做醮,筹备会希望大肆热闹一番,他就以海产做回馈,其实是为了想念海上生活的日子。
祥浩想,这真是多情的人,在发达之后未忘穷苦之时,还以繁华锦丽回馈旧时怀念。
他说,他不住在村子里,他住在小镇的旅馆,但今晚要去当村长的客人,在那里用餐。他告诉她这些时,眼睛一直注视着她的脸,眉毛,眼睛,鼻子,嘴唇,他肆无忌惮的眼光不但没有令她不悦,反让她对他产生极大的好奇,这人怀有什么让人难以理解的心思,她看到他眼里传透出来的问号。
她和这个问号一起从木筏走上岸,她陪他往村长家的方向去,在接近庙口的地方,她看见祥春在岸上徘徊,看见他们走来,祥春下岸折回庙口。祥浩和大方伯并肩走来,她的注意力都在大方伯这里,祥春走下岸的身影只如一只横空掠过的白鹫鸶身影。大方伯谈昔日河川上尚有捕鱼船只,今时捕鱼业没落,河道也因扩岸争地而变窄,除了那疏疏落落还养着蚵的蚵棚外,村人都往工厂去了,盐田也废了工,海口渔村不再有靠海为生的真正面貌了。 ↑返回顶部↑
祥浩只记得,那座庙宇是全村民精神所系,无论去任何外地,出入村都惯例到庙里膜拜,祈求平安,今日方知,那是先民渡海延请的原乡神祇,象征移民对原乡的思念。当初渡祂们而来的先民虽已凋零,后辈子孙饮水思源,在经济富裕后,不忘隆重醮谢一番。
「我们的村民子孙到外地发展,成功了都呒忘本,这次排场,大家比气派。」外公颇有感慨。「百年来这一次,不能怪大家浪费,我吃到这岁,看见年轻人肯为村里出钱提声势,也算很安慰。」
「那条鱼翅龙村头排到村尾,谁人这么气魄,拿得出这款钱?」有位已然疏远得难以辨认身份的亲戚问。
「是光敏伯伊后生,去都市发达了,整条龙拢伊出钱,说是感谢村子的养育恩。」
外公仍和众人谈论,祥浩但见母亲不知何时站在灶间口聆听。母亲倚在门边状极宁静,是这个村落,这个老宅,让她安静的面容像一朵蕴丽的晚霞吧!祥浩走向母亲。她有半年不曾见到母亲了,她抓着母亲的手臂,想说什么歉意的话,说出口的却是:「那条龙好气派,谁出得了这种大手笔。」
母亲的视线从她的脸移到不远处的河岸,像晚霞要在河岸之上的那片苍穹寻找一个适切的位置,持稳之色如夕晖无惧于黑幕。母亲转身进灶间为她端碗面摆在桌上。祥春已在那里,像才和母亲聊了天,外头的纷纷扰扰,即使热闹如百年难得一见的庙会清醮也与他无关。那么他为什么回到这村落?祥浩坐在祥春面前,问:「不想去岸上看看吗?」
「我要去庙里绕绕,你要到河岸就先去吧!」
母亲到院里和亲友招呼时,祥浩把那碗面吃尽,回到庭院里,院里聚集了更多的亲友,有的是闻言母亲回来,过来打招呼,这是属于母亲的故乡,母亲生长的人情世故都在这里。父亲没有来,他老是觉得自己病着,人多的地方不适合他,祥云已开学了。在这场醮会的亲友相聚里,她听到亲友不断的向母亲询问父亲的那场车祸及其后的影响。母亲只是一式淡淡的说,总算平安度过。父亲原是透过母亲,与这村落与乡人建立起关系。
祥浩悄悄沿屋墙走过,她与这片土地与这群人的关系只维系在风光水月的印象,何曾在这片乡情里有过人生起伏。她走向河岸,走向那片童年印象的渺渺水域。
岸上水光晃漾,已扩充为车道的河岸有几户蚵棚沿岸伸向水域,蚵棚人家在棚架旁临时搭起竹杆向棚顶攀越,杆顶结上顺风旗,在夕晖中临风起舞,所有顺风旗向逆河的方向飘扬。几艘竹技靠岸停泊,连成一排,筑起岸与河的分界。祥浩从岸上的台阶走下来,跳上其中一艘画着舅家标志的竹筏,她的跳跃使水波浮晃竹筏,她坐在筏中垒起的木箱,望着河与岸,想着这乡村景致和城市的拥挤紧张多么不同,在台北的餐厅唱歌,为生活奔波的意味太浓,在这一片好风好水唱歌,全然是环境带来的境界。她不禁迎风而歌。岸上有驻足人,或三五聊天,或步行而过。在她望着出海口唱歌时,一个瘦高的人影来到岸边,停在她的竹筏边听她唱了一会,她注意到那人影而转过头看他,这情景恍若相识。
他看起来约莫五十岁上下,穿着浅蓝色衬衫和深蓝色长裤,那是水的颜色,但郷人不會像他那樣穿笔挺的衬衫还系上领带,不知是哪个离乡的人回来做客了。她想转移视线,却在和他四目相逢的刹那,感到他有一股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像河上温暾的、从黑幕里升上来的初阳,他坚稳的眼光紧抓着她,让她难以逃逸的接受了他的要求。他居高临下的问她可以下来和她一起吗?他在说话的同时,已经跳到她的竹筏。他站在她面前,问她,你是明月的女儿吗?
因为这一句问话,她的记忆在顷刻间如拂过的风一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面容,这个人她记得了,这幕似曾相识的情景确曾发生过,在她还是小女孩时,这个人曾经这样问过她,曾经在船上问她父母亲的去向,这张略带倔强,又深怀疑问的脸,使她感到不安,这个人她该叫大方伯。记忆往往带着连锁效应,他应是大家口中光敏伯的儿子,那个出钜资建构鱼翅龙的资本家。
她说是。
他说,我猜得一点也没错。
祥浩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人看着她的眼神莫测高深得像那向外海直流而去的河水,缓缓的,泌出温暖的光。
他和她并肩而坐,问她的学校,问她的生活,好像很早以前他们就认识了。他说,我认得你母亲很久了,从小一起在这村子长大。
她说,是,我母亲最爱她的故乡人,她回来了,亲友一直绕在她身边。
她注意到她说母亲时,他的眼光一直闪烁,他望向海口,莫测高深的眼。
她记起她很小时他们也曾坐在这里,他吹口琴。
她问他,还吹口琴吗?
大方伯有点惊讶,嘴角的微笑倒映在水中,水波晃漾,他们彼此相望。
他说他不吹了,但一直有一把口琴。
她说,我有一把,妈给我的,我学会了,吹给她听。
大方伯听到这句话,站了起来,严肃的在额上推出几缕皱纹。他以鱼翅龙为排场的阔气虽有几分粗俗铜臭,但这个人的气质诚恳殷实,有钱不是件坏事,他的钱让村子清醮的气氛更浓烈。祥浩觉到这个人因为不在乎钱,所以并不是用鱼翅龙来炫耀他的财力。
你为什么要贡献那条龙?
他两只手插入裤袋,望着海面,说以前是讨海人,转行赚了钱后念念不忘讨海的日子,这次海口小村做醮,筹备会希望大肆热闹一番,他就以海产做回馈,其实是为了想念海上生活的日子。
祥浩想,这真是多情的人,在发达之后未忘穷苦之时,还以繁华锦丽回馈旧时怀念。
他说,他不住在村子里,他住在小镇的旅馆,但今晚要去当村长的客人,在那里用餐。他告诉她这些时,眼睛一直注视着她的脸,眉毛,眼睛,鼻子,嘴唇,他肆无忌惮的眼光不但没有令她不悦,反让她对他产生极大的好奇,这人怀有什么让人难以理解的心思,她看到他眼里传透出来的问号。
她和这个问号一起从木筏走上岸,她陪他往村长家的方向去,在接近庙口的地方,她看见祥春在岸上徘徊,看见他们走来,祥春下岸折回庙口。祥浩和大方伯并肩走来,她的注意力都在大方伯这里,祥春走下岸的身影只如一只横空掠过的白鹫鸶身影。大方伯谈昔日河川上尚有捕鱼船只,今时捕鱼业没落,河道也因扩岸争地而变窄,除了那疏疏落落还养着蚵的蚵棚外,村人都往工厂去了,盐田也废了工,海口渔村不再有靠海为生的真正面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