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呜……完了,举手不管用了,他们想问考题是啥来着?哪首诗里提到了公子谁?呜……光使劲记规则了,把考的啥题目忘了。
  每处大考场都不缺这种能把人气笑的顽徒。
  元珩倚仗从叔是刺史,还特意为了他过来巡考,他也是忘了考题,见举手无用,急地吐噜嘴皮子:“哎、哎,夫——,夫——,夫、夫、夫——”
  元刺史知道不能再呆在考场了,他把鞭子交给大监考,直指元珩:“那孽障再作怪,抽他嘴。”
  崔馆长带刺史去看昨天月联考的答卷,这是元志来巡考的另个目的。那些答得一塌糊涂的就不用拿出来了,元刺史坐下后先问:“这次几张满分卷?”
  嗯……
  “全跟上回一样。”
  还是一枝独秀,还是尉窈。
  元刺史气得“哼”一声,把尉窈答的放一边,底下的就是训义学舍一众学童的,进步确实不少,尤其崔致和孔毨,可是离满分尚有距离。
  阅到底,元志问:“州学府的呢?怎么没有奚骄的?”
  “奚骄成绩跟上次几乎一样,就没拣出来给刺史看。”
  “唉。把元珩的拿给我看,对了,还有长孙家那个叫斧鸣的孩子。”
  是你自己要看的。
  元珩唯一的进步就是听懂规则了,不再只接上半句,可是他基础差,听不听懂规则没区别。
  元刺史把从侄的答卷扔一边后,不解恨,揉吧揉吧扔到墙根。
  再看长孙斧鸣的……哎哟!
  一入目,元刺史感觉剩下这只眼也不好了!
  满篇是重复的“出题”二字,密密麻麻,字体大大小小,跟醉汉栽葱一样错落无序!这张答卷,跟《诗经》有什么关系?
  尉氏学馆大考场,尉窈成为答完第一轮小试的首名学童,尉茂和五舍的陈瑜随后,然后是尉菩提,二舍的褒荣子,步氏学馆的步延桢……
  平时只要背每首诗都全面背诵的,就不会觉得此题难,因为答案全在诗序的注解里,清清楚楚!
  公子顽之父是卫宣公。公子顽生子五人: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所以阅卷时,评判标准肯定为书写是否规整,有无画圈替字。比如想在一枚竹简里把答案写全,得先对字的大小、空格有规划,不能写到后面才考虑这个问题,越写越小,挤成一团。
  此题要求两刻时限,大多数学童不用半刻就写完了,有的闲情逸致,有的立即琢磨第二轮会是怎样的题。
  收卷了。
  薛夫子:“二轮小试开始,先听清考题……诗《绿衣》一共四章,每章四句,你们需写出每章的前两句,附注解、附郑《笺》。”
  “书写要求……每人拿起发给你们的空白简策,最两边的竹简空着,不要写字,剩下的空简总共二十五枚。由你们自己按诗句、序、笺的长度,自行调整每枚竹简上的书写长度。”
  “此轮试,增加一条规则,每写完一枚竹简,沿你们的书案右绕一圈,回到原来的站位后再继续写。”
  随薛夫子讲述,尉道子三位师兄各寻最近处的书案做示范。他们先面朝东,然后以前行方向绕书案行走,走回原处,竖起简策,做书写姿态。
  薛匿瑕生怕个别小师弟不懂,解释:“这就叫右绕。”
  尉道子补充:“不要绕反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