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皇帝与朝臣的对话,必有负责记录王命的大着作官、负责历史记录的着作令史、负责起居记录的令史、负责撰写名臣记录的着作佐郎在场,小小年纪的尉窈坐在一众文学名士里,格外显眼。
  她也书写不停,来得及记录的都写下来,为将来拟写奏章做练习。脑子越用越伶俐,她记录不停,还能利用半息、一息的抬首间歇观察陛下喜怒。
  一不留神,她目光撞上瞥过来的天子目光,尉窈视线收敛继续书写,皇帝却有一瞬间的走神,确定了一件事,他不是因为提拔赵芷才给尉窈升迁官职,而是尉窈刻苦勤勉,熟悉政务的能力也极强,她自身堪重用!
  再用用看,如果尉窈具备才策之能,便可让她参预机密政务,倘若能从这个年纪的小朝臣开始培养,由他亲自培养一名独忠于他,虑事缜密、有深远谋略的“小宰相”,也算成绩一桩,因为造就名臣的同时,也可成就名君。
  忙碌里,每刻时间都利用上,仍匆匆赶,不够用。东极堂外面的晨曦变夕阳,今天的朝臣总算召见完了,秘书省的文官离开宫殿,各回廨署继续忙碌。尉窈不能走,立即把州郡朝臣递交的奏章准备好,等待陛下命令宣读。
  皇帝元恪进食一块米糕,饮两口汤就算休息了。尉窈按照整理好的奏章顺序,先念司空元详请辞之奏,内容还是和年前的一样,因恐惧元禧之祸,整日惶恐,不敢继续担宰辅重职,请求出任地方官员。
  在尉窈眼里,元恪是一位把时间利用到极致的君王!
  元恪手执中书省拟的地方诏令草稿,一目一列地快速阅看,嘴中下令:“司空的奏请,你们怎么看?”
  赵芷、于忠、杨大眼这样的武官,只要听到“你们怎么看”这种问话,脑袋立即垂低,盯着脚看。
  侍中元晖在剿反贼一事里没有抢到功劳,得到的唯一好处是有资格进东极堂议事了。
  他抢在中散大夫甄琛前头发言:“臣认为元司空根本没有请辞之心!高太妃冬日施粥时,北海王府的幕僚却无视律法,驱逐东掖门附近的居民,意图霸占庶民的宅院。臣查了,主使就是司空!他如果真想放弃司空官职,外出为官,陛下可把他往北境放。北境灾情持续,难有政绩,到时再治他失职之过。”
  元恪认真听完,不说话,抓住间隙阅看诏令草稿。
  甄琛揖礼启禀:“臣赞同元侍中的部分看法,臣也认为元司空请辞为假,试探圣意为真。把详王贬到地方为官非良策……”
  元晖不满的视线瞥过去,收回时在对面的尉窈处停留一瞬。他恨意倍增,都是赵芷使诈,让他在捣毁元禧势力这么好的机会里,未建功还丢了颜面,来陛下近前侍奉后,他才知贱婢母女居然如此得势!
  不过再得势又能怎样?皇姓的出身,注定他不必辛苦打拼,也能俯视这些草芥出身的泥腿子。
  甄琛:“臣认为不能让详王离开京都!不如让他担任司州刺史,升广阳王为司空,再升源怀为尚书左仆射。”
  其余侍臣纷纷点头,觉得甄琛的建议有理。首先源怀文武兼备,足以胜任左仆射。广阳王元嘉整日沉醉装糊涂,担着司州刺史的职位不理庶务,既如此,不如让他虚担司空之职。至于北海王元详,降为刺史后,一两年里肯定得勤政务,这一两年的时间足够让陛下再觅良臣了,到时或者升别驾元志为刺史。
  接下来是才提拔的右卫将军李崇、黄门侍郎元匡、左中郎将茹皓发言。
  宫殿内一时静谧,剩下的官员呼吸声减小,心里都开始叫嚣:陛下别看我、看不见我、看不见看不见……
  皇帝点名:“于忠,你怎么看?”
  元禧谋事那晚,于登伴驾在华林园也是功劳,他不仅凭功劳授爵位,还被陛下赞赏忠诚,改回原来的名字“于忠”。
  于忠一吸鼻子,回:“臣和甄琛想的一样。”
  皇帝:“大眼,说说。”
  原寿春营统军杨大眼,在平元禧一事里立大功,留京授三品下的“直阁将军”职,从此侍卫天子左右,皇帝每每唤他“大眼”,可见宠信。
  杨大眼读书识字的水平,跟赵芷可谓齐肩并进!
  他也一吸鼻子,回:“臣也和真真想的一样。”
  甄琛……
  皇帝发愁地捏捏眉心,他就多余一问!
  明知多余问,也得问:“赵芷,也说说。”
  赵芷没犯文盲的通病吸鼻子,她虎声凛凛如实回:“臣听不懂元详想干啥,不敢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