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不过修缮万林堤坝本在半年前就上报给工部,经工部审阅及廷议后再层层传达下去。现如今其中某个关节出了问题,若要深究,一时半会儿也查不清楚,又恰逢龙颜大怒,亟需有人让昭帝出了这口气。
  而那时兼署林州知府的程子尧无疑是绝佳人选。
  大理寺少卿当初从林州归来如何得人惊羡,此刻就如何得人唏嘘。
  大理寺的其他同僚欲言又止,终是没人敢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太岁头顶动土。
  程子尧盯着自己煞白的双手,平白蒙受冤屈不知该作何辩解,可再不开口的话这身官服怕是不保。
  然而下一刻,他听见身后传来虚浮而缓慢的脚步声。
  戚暮山穿过旁人诧异的目光,说:“陛下,程少卿其人,诸位也了解。臣且试问,能提出收购粮米、以工代赈来稳定林州之人,当是至清至明之人,又岂会监守自盗在此等要事上以次充好?此外,修缮堤坝用的石材是前林州知府孟道成,在臣等抵达林州前便备齐的,这一点工房的书吏均有记录,而今石材出了问题,也不应全是程少卿的过错。”
  昭帝似是消了些怒火,听着戚暮山的话,陷入沉思。
  戚暮山长身玉立于殿前,羸病丝毫没有压弯他挺直的脊背:“况且臣与程少卿在林州共事,程少卿未能尽职,也是臣失职。臣知陛下心系林州,如若降罪程少卿能解陛下心头愤恨,臣恳请陛下一同惩处。”
  程子尧闻言忙抬头:“陛下!要罚就罚微臣一人!”
  先不说他无意拉人下水,就戚暮山这身子,根本受不起廷杖,慌乱之下脱口而出:“微臣蒙受此冤,无以辩白,愿以死明志!”
  说着,转头望向殿内最结实的盘龙顶梁柱。
  这下大理寺忍不了了,加之有靖安侯打头阵,边冲上去按住程子尧,边劝说他莫要想不开,工部几名同僚感念程少卿大义,也帮忙劝昭帝留个情面。
  而说到共事,同样到林州查案的福王再不能旁观下去,赶紧制止道:“皇兄!请听臣弟一言!当务之急,是安顿好林州百姓,至于程少卿一事可以往后追究。”
  一大理寺官员怒道:“追究个头!我们程少卿清清白白!”
  另有户部官员反驳:“呵,那孟道成原本也是清白的,不还是沦落到官商勾结的下场?”
  “什么东西安敢相提并论?!”
  双方很快乱成一锅粥,原想置身事外的官员也因对家攻击,不得不卷入其中。墨卿略显无奈地与尚未参与的章兴对视了一眼,最后望向将这场起初是弹劾程子尧结果变成两派斗嘴的始作俑者。
  戚暮山仍保持着屹立站姿,单手负于身后,稍仰起头看着昭帝,恍若对身后的喧嚣充耳未闻。
  “肃静。”
  昭帝揉了把眉心,声音不大,但殿前随即安静下来。
  “朕认为福王说的在理,当务之急还是先选派赈灾的人员。然此次灾情严重,还需钦差大臣协助安抚司,你们可有谁毛遂自荐?”
  群臣无言相觑,殿内顿时静得落针可闻。
  林州于昭国可谓仅次于万平,若能成功救灾足以在政绩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也正因林州地位重要,此次损毁又相当严重,灾后重建、百姓安置,必然道阻且艰。
  昭帝深知其中道理,见无人应答,冷笑道:“怎么不说话?刚刚不还是能说会道的么?”
  戚暮山嘴唇半张,方欲言,立刻遭昭帝打断道:“你俩还不退下?”
  他于是改了口型,低头应是。
  程子尧叩谢完,便赶紧随戚暮山退到两旁,感激地看了他一眼,却见他脸上忧心忡忡。
  这时,墨如谭开口道:“启禀皇兄,既然朝中无能人志士,林州灾情又迫在眉睫,臣弟愿自请赴林州救民生之灾。”
  按照往常,凡是福王主动请缨多有把握,昭帝自然答应,可这回昭帝却一反常态,不仅不为所动,甚至用一种审视的目光打量着他,叫人如芒在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