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作者有话说:
  {74}王尔德。
  {75}1919年2月20日到5月13日之间,由北京北洋政府与南方护法军政府之间的和平谈判。
  第四十三章
  报纸上的标题是,《丁默邨逍遥玄武湖》。汤玉玮看了,要不是人在大街上,差点儿都要笑出声来。
  保外就医,顺路还游了玄武湖,是行也可以,不行也可以的行为,端看别人要怎么看。中央社的这位朋友得了她的消息,也得了她的指点,果然立功,把丁默邨的行程都记录下来了。报上说,10月11日这天,丁默邨离开老虎桥监狱,到首都高等法院出庭,作证完毕出来,是下午一点,他本该由三名法警押返监狱,结果却没有。记者一路跟踪,发现这位汉奸头子前脚出朝天宫,后脚就被妻子接走了,一行五辆人力车,一路跑到姚家巷,之后又到三山街,换了一辆黑色轿车,再跑到太平路,然后才回到监狱。
  当然文中自然还提到了丁默邨带着法警失踪时监狱的混乱、以及事发之后丁默邨给的种种解释,她当然不会相信解释,即便没有万小鹰的消息她也不会相信。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篇报道是一定会被送到老头子手上,今天之内。
  也许现在已经送到了。想要丁默邨的命的人很多,就算是戴老板手下的人,忠诚于戴老板,忠诚于党国,却不见得忠诚于戴老板的每一个决定。她曾经希望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因为做这样的人终归意味着某种忠诚中的不忠诚,而在这一行,一丝一毫不忠诚都是不被允许的、危险的东西。
  以前人家怀疑她不忠诚。现在也许可以说她的确也不忠诚。
  但是事到如今,许多事也许都不重要了。
  她把报纸叠起来,放在路边商店的窗台上,准备去找裴清璋。今天两个人约好,一道去看梅兰芳重返舞台、在兰心大戏院与程少余合作演出昆剧《刺虎》。这是庆祝抗战胜利的戏,首演的时候老头子都去了。想想也有趣,抗战期间,大家倒是一道过苦日子,老头子和夫人都没得享受,因为梅先生蓄须明志,说不登台就不登台,现在说恢复就恢复。当和平回来了,与和平相关的一切也就回来了,世事变化有时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甚至几万万人能够左右的。
  但又惟其如此,才会觉得这天底下有些公义在。
  票本来不好买,但她不一样,只要她想,兰心一定会为她留票。不因为她是什么权贵,不因为她是军统的中校,只因为她是记者汤玉玮,是一个善良、讲义气、肯帮助人的人,在危难时刻不计代价地帮助过他们。
  最近裴清璋也太忙、太累了,带她去看戏,恐怕不够,不如再买束花?可如今花也不是那么好买,说起来物价并未回落,照旧是涨,经济还是一片混乱,也不见财政部有何对策。为今之计,还是要多多挣钱,战争已经停止,现在一切渠道都已通畅,出售照片的事情,还要继续发展,就是不知道以后……
  她推开办公楼吱呀摇晃的大门,走了进去。电梯一早坏了,她每次来都是爬楼梯。有时候爬得疲惫,有时候爬得缓慢,今天倒是爬得轻巧灵便,五层楼爬起来就像三层一样。她一边漫无边际地想着一边上楼,走过拐角,推开第三间办公室的门,张嘴就喊——
  可是“清”字还未喊完,声音就消失在了喉咙里。
  从来和编辑坐对面得裴清璋根本不在那里,房间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窗子开着,窗帘被轻轻吹起,桌上纸笔放着,稿纸不时被掀起一个角,有一种怪异的安静。
  “欸,汤小姐,你怎么在这里?”
  身后传来编辑的声音,她立刻转身,一脸笑容地和编辑寒暄,问裴清璋人呢,“不是一早走了吗?有人来给她送了一个条子,她读了就急匆匆地走了,说去找你,稿子都没拿,你看。”
  “条子?”她睁大了双眼,“什么时候的事?”
  编辑转了转双眼,“唔,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以前吧。”
  “条子呢?”
  编辑左看右看,“她扔了?还是没有?好像——不在这儿啊。”
  她立刻跑下楼去,那速度,仿佛是滚下去的。
  裴清璋出事了。
  首先,自己绝不会差什么人给她送条子,有任何问题自己一定是亲自来接。就算真的到了来不了的境地,就更不会有提前这么长时间托什么人来送条子。其次,裴清璋看了立刻就走的条子,上面的内容一定非常重要,知道自己要来却完全不把纸条留下来给自己看,证明就不能看,自己不能看她却一定要去的事情,得是多大的事情?大到了让裴清璋情愿单身赴险的地步?
  她一路往外走,因为孤身一人,逢岔路只好问路口商家有没有看到裴清璋,有人看见了相似的却不敢确定就是,有时候都没看见,她只能靠自己瞎找。满大街一点踪迹也无,难道是自己走错了方向?这时候反而恨自己教裴清璋反跟踪教得太好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