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 第12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郑书秋担心的是这个吗?
  *
  作者有话要说:
  [1]chick flick:小妞电影,直译chick原本是好莱坞大爹们对该类型受众群体的蔑称,不过后来女性主义者认为这种类型片也彰显了女性群体的特质和需求,就化贬为褒。
  [2]蓝婕:纠结了很久,感觉有消费逝者之嫌,但还是写了,要骂的话就骂吧。这部分该怎么写我斟酌了很久,不会很大或者很沉重的笔触,姑且算是一种设想。
  电影是圆梦的艺术嘛。
  ——
  jj这个系统真的很迷,经常改了的错字回头不知怎么又抽出来,或者保存着保存着忽然抽出一章被改掉的的存稿。前面有些章节的错别字我感觉我至少改了有五六遍了,冷不丁什么时候又会抽回去,有点恐怖嗷[白眼]
  第106章 蓝婕
  蓝婕。
  方可以有点迷茫地回忆了一下这个名字。
  因为彼此不认识, 她只知道对方和靳老板曾经合作过,靳茜对她的评价是性格比较软、工作挺上进。
  方可以对她的印象则是长得真漂亮。
  她高强度刷片的时候刷到过一点对方的作品,说实话, 演技没有给她很强烈的感觉,但是这名演员的脸真的很有说服力。
  不是那种极度明艳端庄、国泰民安的长相,但能把小巧精致的美发展到极致,是那种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喜欢,但一登场,就会让人眼前一亮的相貌。靓得很标准,可浓可淡,饰演什么冠绝一方、名动江湖的武林第一美女都不在话下。
  就是有点太标准,除了漂亮之外, 这张脸上的世俗感大于故事感。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很多从业同行鼓吹的什么电影脸、高级感、骨相、皮相, 那都更像是懒惰者的自我开脱。
  电影脸, 或者说一张有故事的脸,所谓“故事感”的本质就是经历、形象与气质的高度契合,让演员在出演角色时无需费力就能为观众提供大量的想象空间。
  但这种“故事感”其实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到:天生面孔的优势、演技带动下的感染力,甚至演员长期饰演同类型角色积累的影视前史印象都是。
  表演是一连串已知信息与集体意识的凝练整理。有时候戏称某位演员的眼睛看狗也深情, 但不代表演员在表演中真的只凭一双眼。
  之所以这个概念能广泛传播, 更像是利用了标准漂亮面孔的固有困境:
  人们潜意识同意“绣花枕头是草包”的固有逻辑, 长的好看的人,相貌会遮掩过其身上的演技,观众在第一时间注意到的永远是其皮囊。但实际上,即使是表演“倾国倾城”,同样需要表演加成。
  而那些气质鲜明的面孔, 通过逐渐打磨挖掘自我特质, 并随着人眼多看效应的叠加, 产生“越看越好看”的感受,一步步奠定观众印象。
  发展到现在,这说法更像是一场集体话术,恨不得把人脸都分出三六九等。
  什么小荧幕的漂亮脸蛋像网文,大银幕的电影脸是诗集;电影脸要骨相美女,骨相就是比皮相要高级、要立体感强烈,在较暗的电影光线中更美…
  然而一切灯光明暗只该为电影整体调性服务,谁说电影一定得暗光。这种刻板印象,更像是从业者们在拿自己不假思索的行活儿故装深沉。
  再说,真要有这种行业定律,怎么只往女性和年轻漂亮的男生身上堆?
  四五十岁就脑满肠肥的某些男演员,怎么还能挽尊说他们生动演出了中年小市民阶层的懦弱无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