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女生存手札 第1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夏老爷子几年前过世了,怕夏老夫人烦闷,夏大人的幼女搬去了西院陪着老夫人。此刻站在夏老夫人身边的便是夏大人的小女儿云瑶。
  大夫人徐氏拉着冯氏的手,亲密的把她引到座位上:“在座的夫人们可都到了,就你来得晚,老夫人您说怎么罚她。”
  夏老夫人扫了儿媳一眼:“就你刁钻,小心把客人吓跑啰,苏家这几个闺女我是真爱看,红红火火的站了这一排,各个都跟天仙似的,瞧瞧人家这孩子是怎么长的?”
  大夫人徐氏和夏老夫人打趣惯了,吩咐丫鬟给太太们上茶,十多个穿着草绿翠岩衫、梳着垂挂髻的少女徐步而至,茶点摆上桌,没有丝毫的慌乱,腰间都坠着一个玉佩,玉石是上好的翠玉,浅绿色的翡翠花青,刻着山水青松图纹,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求个吉利。丫鬟们步伐稳健,玉佩一丝的声响都没有,一看便是训练有素的。
  夫人们陪着老夫人说了一会儿话,徐氏便带着女眷们去了内院,老爷们来给老夫人拜寿,云瑶跟在大夫人徐氏旁边,徐氏生了两儿两女,大女儿三年前嫁到了京城,大儿子成了亲,二儿子比苏重秉大一岁。
  云瑶招呼小姐们落座,内院搭了一个戏台子,请了城里最有名的戏班子唱戏。夏老夫人爱听湘剧,现在一般人家请戏班子,大多都听京剧,京城的贵人们听京戏,下面也照葫芦画瓢,点了曲子看台上伶人咿咿呀呀。
  老夫人点了《诛雄虎》和《百花赠剑》,大夫人点了《拜月记》。湘剧的故事大多取自传奇小说或者民间话本,要么姻缘缔结要么忠君报国,小姑娘们看的津津有味,在精神世界贫乏的这个时空,这也算是一大消遣了。
  只是湘玉看了一会,就看不下去了,只顾着情情爱爱,连基本的逻辑都说不通,她在冯氏耳旁耳语一番,说想绕着花园走走。
  戏台子搭在了花园的西侧,离得很近,绕一圈假山便到了,湘玉带着采薇,玉瑶也跟了过来:“我也同你去透透气,这些剧我不太爱看。”
  鼓板、铙钹、大锣等乐器奏弄起来,后面夫人们的言笑晏晏淹没在其中。
  花园里有个凉亭,玉瑶带着湘玉坐在凉亭里,清风徐徐吹来,凉亭建的高一些,假山的景况一览无余。
  湘玉每年都得有几次跟着冯氏出来交际,各家小姐认个大概,和玉瑶虽不亲切,但也大致了解她的性子。
  父亲是三品官,玉瑶从小锦衣玉食,脾气有些骄纵,但也进退有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八岁的年纪就有着小才女的称谓。
  女子15岁及笄,到了十一二便开始相看了,有下手早的夫人,九岁十岁就开始留意城里各家的女儿,湘玉还听冯氏叹过,如果玉瑶年纪再大上三四岁,配给秉哥也不错。
  湘玉当时听这话脑补了一下大哥那张扑克脸,玉瑶的脾性碰到大哥,估计得爆炸。玉瑶长得高,比湘玉要高上半头,身量纤纤,已经有了小淑女的模样。
  二人正聊着天,听到假山后面一阵骚动,望过去是一男一女在争执,湘玉看男子有些面熟,等那人转过来,发现是玉瑶的二哥夏瑞海。
  很显然玉瑶认识那女子,玉瑶起身说有事先离开一会儿,返身去戏台子找太太。
  玉瑶走得急,脚下迈着小碎步往前赶,额头上渗出汗珠,咬着牙在心里把哥哥骂了一万遍,祖母寿辰大好的日子,差点就被他给毁了,若是宣扬出去,夏府的脸面还往哪里放,她们还要不要做人了?
  大夫人徐氏正和布政使家的夫人讲云州的风土人情,二人是同乡,有很多话说,见云瑶跟她使眼色,跟了出来,再等云瑶把始末一摆,气得大发雷霆:“这个不成器的东西,都被他害死了。”
  赶到假山后面时二人在握着手诉衷情,幸好太太小姐们都在戏台子看戏,若是来逛花园子见到这一幕,夏家的声誉算是毁了大半。
  大夫人循规蹈矩,恪守本分,没想到养出这样放荡的儿子,拿起地下的石子就往夏瑞海身上砸,小声的骂了一句:“平时教你的规矩都吃到狗肚里了?竟干出伤风败俗之事。”
  “大伯母!”躲在夏瑞海后面的女子叫了一声。
  听到这声大伯母,徐氏的火气更大,这是二房杨氏娘家的侄女,名叫素琴,素琴爹爹是一个九品小官,素琴穿戴贵气十足,目测老爹也没少捞银子。虽说手里有银子腰杆硬,但一个小县令,还是捐的官,仕途上也没什么建树,一家子便换了心思,琢磨着把素琴往妹妹这里送。
  夏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夏家大房老爷是三品官,当地人人礼敬三分,杨家的豪奢比地主土绅强不到哪里去,不过是暴发户,哪里比得上夏家的底蕴。
  妹妹能嫁到夏家去,也是有福气,当年两个老爷子交好,早早的定下了亲事,杨老爷子早逝,杨家本是农家贫户,杨老太爷科举取仕后飞黄腾达,杨家后人不争气,本来不厚的家底,不过三五年就败光了。再后来还是凭着几个古董花瓶卖的钱,杨氏的爹买了个官做。
  杨氏性子跋扈,可自身没什么依仗,在夏府也耍不出去,丈夫左拥右抱,姬妾无数,幸好她生下了一子两女,地位才算稳固。
  哥哥要把侄女接府小住,她也是愿意的,按照她的想法是想把侄女许给瑞海,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在夏家多了侄女作为自己的助力,她能过的更舒心。
  可也知道这是痴人说梦,妯娌徐氏可不是好相与的,彼此看不惯,她的侄女怎能入徐氏的法眼?
  城里大户人家不少,素琴年纪不小了,亲事该操持起来,找一户家底殷实、有钱有权的,素琴嫁过去也算值了,为了寻求更多的机遇,她出门和太太们交际时总会带上素琴。也有太太问素琴的,可一听素琴的条件,通通闭了嘴。
  这一小住就是三个多月,素琴在夏家待惯了,根本舍不得走,自己住一个小跨院,在家都没这样的条件,还有懂事灵巧的丫鬟伺候,比家里乡下买来的粗苯丫头顺手多了,小姐们裁衣打钗,也会捎上她一份。嫡出的小姐儿玉瑶看她不上,素琴脸皮子厚,也不在乎,寄人篱下看人脸色又如何,反正她过的舒心,管别人作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