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7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而王安石却完全不能否认。
  因为确实有流民。
  只要天下有一人陷于饥寒交迫、道路困苦,王安石就不能开脱自己身上的责任。
  “原来如此啊……”
  明远喃喃地坐回去,满脸失望之色,无法掩饰。
  他明白那幅《流民图》对于天子赵顼的打击有多大。视觉冲击拥有绝对不能等同于文字的巨大力量,尤其是对赵顼这么一位志向远大,努力与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人物比肩的皇帝。
  赵顼自即位开始,就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近几年无论是国库还是边事上,变法都取得了成效,便让赵顼自以为是天下明君了。
  谁知,幸辛苦苦六七年,一朝回到……变法前?
  明君之治下,又怎会有饥民流徙,妻离子散的这等人间惨状?
  所以赵顼的心意真正发生了动摇,而发生动摇的根本原因,竟然是皇帝本人强烈的荣誉感?
  明远被他自己心中一个又一个念头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最终他还是抬头问王雱:“这个郑侠……为何要如此?”
  这么问,是因为明远几乎已在怀疑这是一出政治阴谋。
  谁知王雱想也不想,便答:“无人指使他,据郑侠自己说,这是‘为民请命’,是‘义之所在’。”
  到这里,再讨论王安石的罢相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郑侠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小人物,凭着胸腔内一腔热血行事。
  而有时候历史,只决定于小人物的一时冲动之间。
  第258章 亿万贯
  郑侠进《流民图》之事, 令明远始终耿耿于怀。
  他做了这么多的实事,却敌不过一个人凭借想象描绘的几笔丹青?
  更可气的是, 王安石被罢相的消息一旦传出来, 结果就下雨了。
  明远抬头望着王雱小院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此刻雨早已停了,空气依旧干燥, 眼前的一切景象都缺乏仲春时节应有的那种鲜亮与明媚。
  明远心知天子于此刻罢相,只是为了平息朝堂内外的怨气而已, 对于施政与后续赈灾没有半点好处。
  相反,他认为王安石说的才是对的, “修人事以应对”, 此时此刻, 朝廷确实应当着眼于基层的人事, 地方官吏是否执行了开仓放粮赈济的政策?衙门胥吏有否盘剥苛待百姓?赈灾的钱粮有没有送到该去的地方?……
  然而这些都没有做到,难道天子以为,换一名宰相,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成?
  想到这里,明远终于开口,又问王雱一句:“谁将接任?”
  枢密使文彦博前些日子已因年迈致仕,副相王珪倒是年富力强。只是明远不大喜欢那位“至宝丹”、“三旨相公”。
  “应当是枢密院冯京。”
  王雱冷淡地回答, 估计是对冯京的印象也不咋地。
  明远在京中官场迟到早退了几个月, 别的不敢说,至少人名是认全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