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妖 第17节(3 / 4)
安国公却又语气一转:“但这立后……说到底……却也是皇家事……我大燕朝历代先皇,立后那可都是皇上一言九鼎,乾纲独断,岂有我等臣子们在这朝堂上议论不休,念叨皇上内闱之理……”
这下孙太后脸色又缓了,轮到季相脸色凝如冰霜。
安国公这一波三折,抑扬顿挫,越说却仿佛越上头,倒像是老人家说上了兴头打不住了:“当年文宗立后……那是直接下中旨,不经内阁……再说那武宗,更是……”季相沉着脸打断他道:“安国公这左也不行右也不行,这是意欲如何?”
殿上轻轻有了笑声。
安国公却目瞪口呆,仿佛上了年纪,被忽然打断,想不起来自己要说什么,脸色茫然,眼珠子停滞着呆了一呆仿佛在回忆适才说到哪里:“这……老臣的意思……老臣的意思是……啊对!亲政!这大婚了就该亲政了!”
堂上又倏然一静。有些大臣们之前在开小差,不欲被卷入纷争的,此刻都有些不明状态的茫然:什么亲政?谁说亲政了?不是说皇上要大婚吗?大婚后就要亲政?这是太后的意思?还是内阁议了章程?什么时候定的?内阁已与太后达成一致意见吗?
一时大婚和亲政仿佛连起来了一般,却无一人敢议论发言,只是互相传递交换着目光。
亲政这个词,仿佛石破天惊一般,揭开了一个大家心照不宣却都完全不提的词,皇上大婚立后了,是不是离亲政之日,也不远了?
皇上一日大似一日,当然总要有亲政之日的,但之前宫内一直传闻皇上身子不好,皇上临朝又一贯缄默不语,内阁与孙太后都从未议过亲政之时,因此众人也都默认为皇上年少体弱,尚未能亲政。
然而此刻忽然有人将大婚和亲政连在了一起,所有人都恍然,皇上既能立后大婚了,是不是也该亲政了?
安国公脸上仿佛全然不觉自己揭开了多么大一个盖子,还稀里糊涂神情像在梦里,嗓门大得声音都在殿堂上空隐隐出了回音:“皇上既然要大婚亲政了,此事自然端的看圣意如何,我等臣子只管遵旨便是了——皇上冲龄践祚,临朝听政多年,又得辅政大臣们悉心辅佐,一贯沉稳持重,又事太后极孝,自然是烛照千里,明察秋毫,皇上少年英慧,真龙天命,祖宗大业,在陛下一身也!”
他说到后头,仿佛回到年轻之时,激昂慷慨,感激涕零,掀起官袍就向着萧偃跪了下来:“恩出自上,断在宸中,老臣请皇上定夺!”
堂上安静得仿佛连所有大臣们的呼吸声都停住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by汉代刘向
万字结束,明天继续零点更。
小剧场:
靖海侯:亲政?不是,我什么时候说了亲政?
安国公:好嘞!大婚后亲政!安排!
第29章 见圭角
满朝大臣, 都看着安国公跪在堂上,呆若木鸡,全都不发一言。
季相眉毛皱起, 面如凝铁, 但安国公这忠君爱国的调子起得太高, 一时倒不好驳斥,毕竟皇上再年少, 那也是天子,他不能朝上说出什么让政敌们抓住把柄的话。
所幸萧偃临朝听政时一贯沉默寡言,按一贯行径, 皇上应该会说请母后与内阁大臣们再议。
季相眉毛微微一松, 拱手向皇上行礼, 竟似真的请皇上说话一般。
内里珠帘微微一动, 看起来像是孙太后也有些按捺不住了:“皇上少未更事……”
萧偃却忽然开口:“列位大臣忠君爱国,意见都很对,朕自弱龄登基, 唯皇太后抚育朕躬,劬劳日久,今为朕择选淑女为后, 护佑扶持之心良苦,朕甚感动。”
孙太后不得不把话忍了回去, 毕竟皇上既然说了话,她总不能在朝堂众目睽睽之下就驳回皇上的话,这更是白白送给内阁她后宫干政的证据。
大臣们心下都想着, 小皇上很会说话嘛, 阁臣和太后,谁都不得罪, 谁都是为皇上好。
萧偃却又徐徐道:“只是适才朕听皇叔的折子,如今海内寇贼肆虐,生灵涂炭,天上又降下瘟疫示警,此乃天子失德之兆,朕岂能不深自反省。若是依各位阁臣所言,从各地选送良家子入宫,大张旗鼓,则沿途滋扰百姓,惊动地方,资费甚大,只为朕一人后宫选秀,此举劳民伤财,实乃昏君之行,朕不敢为。” ↑返回顶部↑
这下孙太后脸色又缓了,轮到季相脸色凝如冰霜。
安国公这一波三折,抑扬顿挫,越说却仿佛越上头,倒像是老人家说上了兴头打不住了:“当年文宗立后……那是直接下中旨,不经内阁……再说那武宗,更是……”季相沉着脸打断他道:“安国公这左也不行右也不行,这是意欲如何?”
殿上轻轻有了笑声。
安国公却目瞪口呆,仿佛上了年纪,被忽然打断,想不起来自己要说什么,脸色茫然,眼珠子停滞着呆了一呆仿佛在回忆适才说到哪里:“这……老臣的意思……老臣的意思是……啊对!亲政!这大婚了就该亲政了!”
堂上又倏然一静。有些大臣们之前在开小差,不欲被卷入纷争的,此刻都有些不明状态的茫然:什么亲政?谁说亲政了?不是说皇上要大婚吗?大婚后就要亲政?这是太后的意思?还是内阁议了章程?什么时候定的?内阁已与太后达成一致意见吗?
一时大婚和亲政仿佛连起来了一般,却无一人敢议论发言,只是互相传递交换着目光。
亲政这个词,仿佛石破天惊一般,揭开了一个大家心照不宣却都完全不提的词,皇上大婚立后了,是不是离亲政之日,也不远了?
皇上一日大似一日,当然总要有亲政之日的,但之前宫内一直传闻皇上身子不好,皇上临朝又一贯缄默不语,内阁与孙太后都从未议过亲政之时,因此众人也都默认为皇上年少体弱,尚未能亲政。
然而此刻忽然有人将大婚和亲政连在了一起,所有人都恍然,皇上既能立后大婚了,是不是也该亲政了?
安国公脸上仿佛全然不觉自己揭开了多么大一个盖子,还稀里糊涂神情像在梦里,嗓门大得声音都在殿堂上空隐隐出了回音:“皇上既然要大婚亲政了,此事自然端的看圣意如何,我等臣子只管遵旨便是了——皇上冲龄践祚,临朝听政多年,又得辅政大臣们悉心辅佐,一贯沉稳持重,又事太后极孝,自然是烛照千里,明察秋毫,皇上少年英慧,真龙天命,祖宗大业,在陛下一身也!”
他说到后头,仿佛回到年轻之时,激昂慷慨,感激涕零,掀起官袍就向着萧偃跪了下来:“恩出自上,断在宸中,老臣请皇上定夺!”
堂上安静得仿佛连所有大臣们的呼吸声都停住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by汉代刘向
万字结束,明天继续零点更。
小剧场:
靖海侯:亲政?不是,我什么时候说了亲政?
安国公:好嘞!大婚后亲政!安排!
第29章 见圭角
满朝大臣, 都看着安国公跪在堂上,呆若木鸡,全都不发一言。
季相眉毛皱起, 面如凝铁, 但安国公这忠君爱国的调子起得太高, 一时倒不好驳斥,毕竟皇上再年少, 那也是天子,他不能朝上说出什么让政敌们抓住把柄的话。
所幸萧偃临朝听政时一贯沉默寡言,按一贯行径, 皇上应该会说请母后与内阁大臣们再议。
季相眉毛微微一松, 拱手向皇上行礼, 竟似真的请皇上说话一般。
内里珠帘微微一动, 看起来像是孙太后也有些按捺不住了:“皇上少未更事……”
萧偃却忽然开口:“列位大臣忠君爱国,意见都很对,朕自弱龄登基, 唯皇太后抚育朕躬,劬劳日久,今为朕择选淑女为后, 护佑扶持之心良苦,朕甚感动。”
孙太后不得不把话忍了回去, 毕竟皇上既然说了话,她总不能在朝堂众目睽睽之下就驳回皇上的话,这更是白白送给内阁她后宫干政的证据。
大臣们心下都想着, 小皇上很会说话嘛, 阁臣和太后,谁都不得罪, 谁都是为皇上好。
萧偃却又徐徐道:“只是适才朕听皇叔的折子,如今海内寇贼肆虐,生灵涂炭,天上又降下瘟疫示警,此乃天子失德之兆,朕岂能不深自反省。若是依各位阁臣所言,从各地选送良家子入宫,大张旗鼓,则沿途滋扰百姓,惊动地方,资费甚大,只为朕一人后宫选秀,此举劳民伤财,实乃昏君之行,朕不敢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