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一笔经济账(二)(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种小聪明很早就为古人所用。王莽将之做到了极致,小小一枚铜钱上可以当五、当十地用,最终导致经济崩溃,被史家冠以剥削百姓的恶名。
  纸币比金银币成本更低,所以本身能取得的孳息也就更高。薄薄一张纸,你说它能当一百两银子用,它就是一百两银子。傻子都知道这是一本万利。甚至是几乎近于无本买卖的大好事。
  关键是得有人信。
  “为了日后溢出本金发行,首先得建立信用。若要建立信用,无疑是用真金白银换钞票最有说服力。”徐梁道:“给百姓一两银子的钞票,就要让他能够切实换到一两银子。而且还要真正让他相信钞票能够当银子用!如此过个十多年,百姓觉得钞票和银子没区别了,自然就会使用钞票。”
  “如果百姓拿了钞票就换成白银,最后国库里岂不是只有一堆废纸?”朱慈烺大为不解。
  “所以重点还要流通。”徐梁道。
  这回张家口抄到的银子并非奸商的所有资产。因为东虏逃窜之前,已经将大量货物出售给他们,真正带走的是白银、粮食、布帛等日用品。冯先奇抄到的白银,只是奸商为了购买夏粮的留存款,还有很大一部分古董、文玩、家私都在仓库里堆着。
  “朕与阁臣以为,可以去江淮、湖广一带采购粮食、棉布,令其运至张家口囤积。商人势必不愿空车而回,正好将缴获的赃物库存低价卖给他们,但是只收钞票。”徐梁道:“为了获得钞票,这些商人只能从银行兑换,或者接受朝廷用钞票购买粮食和棉布。”
  朱慈烺的手指忍不住轻轻跳动,总算理清了钞票流通的示意图。
  “这只是流通的一个方面,如果朝廷收税只收钞票,则农民只能将收获的粮食卖给官仓,获取钞票。只要官仓收粮的价格公道,又有多少农民肯低价将粮食换成银子?”徐梁道。
  朱慈烺脑中不由将陛下提出的钞票与大明通行宝钞做了一番对比。发现通行宝钞只有两个环节,制造、发行。而这种钞票却形成了一个从官府到民间,继而又从民间回到官府如此循环不息的回路。
  ——只从易理上分析,钞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更符合大道循环往复之理。
  朱慈烺心中暗道。
  六月初,辽东与云贵的战事仍旧处于相持阶段。
  相比辽东不断增兵增饷运送大炮火药,徐梁反倒更担心云南那边。
  先是,张献忠余孽放弃重庆进入贵州,继而其义子张文秀(刘文秀)率部进入云南,扩大声势。四川总兵官高一功挂了平西将军印,率部下追入云贵,克期剿灭献贼。
  云南看似边陲,然而其白银产量占了全国银产量的一半,近乎吝啬的徐梁实在难以忍受如此宝地沦在敌手。只是李自成旧部的战斗力与战斗意志还是堪忧,或许还存了一份养寇自重的心思,所以云贵战事久拖不决。
  好在云贵地处高原,土地贫瘠,没有足够的粮食养活太多的人,这也保证了张献忠不能扩军,不至于使西南局势溃烂。
  在中央方面,第一、二两期共五百名河南行政学院肄业的学员按照考试成绩分入舍人科,又从舍人科中挑选办事勤勉者十数人,升为文华殿舍人。
  这回挑选的文华殿舍人还有一个共性,都是平日与户部有工作往来之人。徐梁拨出更更多的时间与他们灌输各种经济概念,作为即将到来的货币改革的生力军。而现在作为徐梁币制改革先锋大将的,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主事,蒋臣。
  蒋臣是安庆府桐城人氏,后世安徽这个名字就来源于安庆与徽州。在那个地方,最多的就是文学家和商人。徐梁对蒋臣的文采不感兴趣,但从蒋臣所进呈的《足国三议》中还是能够看出他对国家经济所进行的思考。
  “殿下,若要行钞票,手艺上的确不成问题。”蒋臣已经是第二次登上传说中的平台了。在崇祯朝,平台召对属于皇帝的特别问对。充满了机会和危险。比如袁崇焕就是在此处一飞冲天,受帝解袍相加,恩宠无双;也是在此处被捕,打入诏狱。寸磔于市。
  “万历时朱墨套印法已在江南传开,色泽分明。如今较少有人能做四色套印,银行只需将能够进行四色套印的作坊买回来,再严禁民间用朱墨套印之外的套印法,伪造的问题便无需担心。”蒋臣道。
  徐梁点了点头:“油墨和棉纸我已经分别让陕西和苏州去试做了,应该不会耽误太久。”
  “如此更加可靠了。”蒋臣放心道。
  纸币防伪与纸币流通是孪生兄弟。宋元时以严刑峻法来抑制伪币,徐梁非但要从法理上扼杀伪币,技术上的垄断也是必须的事。想他前世,国家为了防止伪币,连彩色复印机都要控制。何况这个时代还没能做到技术上的明显代差。
  用先进的四色套引法、以棉短绒为材料制造的钞票纸、用焦油配置出的油墨,分别来自三个省份的最高级别的保密技术,三管齐下,让制造假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尤其是陕西的油墨,其原料是石油。提炼猛火油之后留下的焦油在别处不可能有。属于朝廷控制物资,分量都是要入册的。除了纸币厂和朝廷控制的印刷厂能拿到油墨,民间印刷作坊不可能拿到,除非他们肯花海量的资金去研究煤焦油。
  对油墨的控制会影响金属活字印刷的推广普及,但相对文化的进一步爆炸,纸币显然更为重要。徐梁有时候甚至觉得有必要将所有印刷作坊都收归公有,就如前世的国家一样。但考虑到江南民间的抵制。终究还是将这个计划放在了后面。
  “最初发行纸币,范围一定要控制好,建立信用为第一等要务。宁可慢些,不能求快!”徐梁关照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