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怎么会这样啊??!
  费仲欲哭无泪,手中的报纸都拿不稳,落到地上。
  风吹起几页,费仲突然看到报纸上还有纣王的大印。
  这岂不是说明,题目和答案都是纣王所泄露的?
  费仲瞪圆了眼睛,捡起报纸翻来覆去看了许多遍,除非这报纸是假的,不然这一切都是真的,纣王亲自泄题不说,还给出了标准答案。
  这算什么事啊?
  不过费仲长出了一口气,这事和自己没关系,应该又是纣王在私自行事,这事儿纣王没少干。
  可这是为什么呢?
  费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纣王提出科举取士,却又在试题上做文章,放出了题目与答案,到底是为什么呢?
  公平。
  费仲灵机一动,没错,就是公平。
  第一次科举重要至极,公平就是重中之重,可谁敢说这次科举,就一定公平了?
  第一次出题,看过题目全貌的只有他和纣王,可真能一道题都不泄露?其他官员还掌握着部分题目啊!
  即使刑罚再严,嘴再严,真能一丁点都不透露?
  那些参与科举的贵族,真能甘愿在放榜之后让无名庶族压在自己头上?开个宴会宴请官员,咕嘟咕嘟灌几口酒,能不能探听到一些消息?
  这其中会有多少无法掌控的事情?会出多少乱子?
  反之,如果将题目与答案公开,事情就简单多了。
  变成了纯考记性,谁记性好,谁就能高中。
  乍一看之下,很蠢,记性有什么用?能处理朝政吗?能下到地方为官吗?都不行!
  可深入一想,这样的“蠢”,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郡县制带来的新政,所需要的并不是如李靖、伯夷一般,有着惊天动地能力的官员,甚至不需要他的才能有多优秀,有多惊才绝艳,要的,只是踏实。
  因为新政是没有人接触过的,只能一步步缓缓施行,也只有这些看似愚蠢去刻意背答案,不去做多余事情的生员,才是最适合的理政人选。
  这次科举,选的就是这些基础官员,朝廷目前要的就是这些老实的黄牛,而不是千里骏马。
  而且,更进一步保证了公平性,题目就在那儿,答案就在那儿,别人记得比你牢固比你精确,所以别人上榜了,考中了举人,你没中,难道你还能说出半个不公来吗?你说你比他强,怎么你连答案都不会背?
  妙啊!实在是妙啊!
  这样一来,人才也选到了,公平也达到了,有了第一次科举的声望下,下一次科举就可以慢慢改革进一步推广,甚至还可以根据每年朝廷对官员的需求,来进行不同的调整。
  比如哪里遭了灾,粮食减产,那就相对应的将科举改成选拔倾向于善于治理农耕的官员。
  哪里违法犯禁的事多了,那就改成选拔倾向于精通刑罚的官员。
  变通,灵活,而且理由充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