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筒子楼日常 第31节(3 / 4)
怎么说也不能浪费不是?
不过味道是真的不咋样,吃起来软趴趴的。
钱晴倒是感兴趣, 凑上来看。
她敏锐的感觉到这里面应该有商机。
谁说孩子们不会为了画片买零食呢?
她卖冰棍时候就发现了,冰棍厂不知道是为了彰显特别还是为了把品质做到极致,最贵的牛奶雪糕,吃完了就会发现棍上会有一小排字, 写的是“牛奶雪糕”。
虽然就这么质朴的一根棍子,在小学生们眼里却是很值得炫耀的。
钱晴不止一次看见有小孩子在攒这种棍子,有的是自己磨着家长买,有的是普通棍子掺着。攒够五个就能互相卡着卡成一个五角星形状。
小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一根棍子都能玩出花来。
钱晴问自己能不能试吃一下,摊主有气无力给她找出来一包。
这种方便面是他从本地的面粉厂托了关系弄来的,看着南方有面粉厂做方便面挣了钱,省城这里也有厂子动心了。
不过他们做出来的方便面是好几种,有大的有小的,大的自然是针对市场,小的则是出到针对小孩子的零食上。
这些年大白兔的成功叫人眼馋,小孩子们买起来东西总是大方。所以本地面粉厂就想冲一下,看能不能也做起来一个品牌。
画片的创意还是新进厂的大学生提出来的,试着做了一批。
钱晴拿了一包面,从中间一分两半,手里的干面又分了两半,一半给钱雨,一半自己拿着尝。摊主也又去找了个碗,帮她把另一半放进去泡。
钱晴尝了下,怪不得来进货的都有点为难呢,泡起来吃的面味道怪怪的,反而是干吃还不错。
脑子里转了几个来回,钱晴下定决心:“给我拿个两箱吧。”
一箱子十块钱,两箱子就是二十。钱晴又加了两箱大的方便面,这东西虽然体积大点,但好的是比较轻。
剩下钱晴又买了些零食文具,这时候进货就不图贵的便宜的了,主要是求全。什么样式的都拿一点,回去看什么好卖再补货。反正多数放不坏,大不了慢慢卖。
钱雨中间还觉得那几个文具盒太贵,一个文具盒十块钱进价,怎么看怎么不值。
钱晴倒觉得那几个文具盒好看,粉色蓝色的,一看就是小学生会喜欢的款。
这一买,就花了六百块,摊主给抹了零头,又找了个帮工帮她们把东西送到招待所。一共三大箱子的货,真让她两个女人独个弄回去,路上就得招人眼。
后面几天钱晴还在逛,就是不买。
她本钱小,大拉毛一条十块,羊剪绒一顶二十五,耳护一个也要三块钱。真要这么买,她手里两千多又能买多少?
所以她打算再看看。
终于,这天在市场里,钱晴看见有人拉着一车花花绿绿的东西在市场外头摆摊。
说起来银楼这个市场,本来是供销社划的地,结果还没等楼盖起来就改革开放了。省城作为一省的中心,南方过来的货迅速铺开,供销社多少受到了冲击。
这片地后来就盖起了三层楼,里面都是按摊位或买或租,衣物鞋袜,包和帽子,都是全乎的。
这几年来银楼批发衣服的人越来越多,管理也越来越规范。
所以这个拖着板车在外面摆摊的,没多久就被管市场的红袖箍给撵走了。 ↑返回顶部↑
不过味道是真的不咋样,吃起来软趴趴的。
钱晴倒是感兴趣, 凑上来看。
她敏锐的感觉到这里面应该有商机。
谁说孩子们不会为了画片买零食呢?
她卖冰棍时候就发现了,冰棍厂不知道是为了彰显特别还是为了把品质做到极致,最贵的牛奶雪糕,吃完了就会发现棍上会有一小排字, 写的是“牛奶雪糕”。
虽然就这么质朴的一根棍子,在小学生们眼里却是很值得炫耀的。
钱晴不止一次看见有小孩子在攒这种棍子,有的是自己磨着家长买,有的是普通棍子掺着。攒够五个就能互相卡着卡成一个五角星形状。
小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一根棍子都能玩出花来。
钱晴问自己能不能试吃一下,摊主有气无力给她找出来一包。
这种方便面是他从本地的面粉厂托了关系弄来的,看着南方有面粉厂做方便面挣了钱,省城这里也有厂子动心了。
不过他们做出来的方便面是好几种,有大的有小的,大的自然是针对市场,小的则是出到针对小孩子的零食上。
这些年大白兔的成功叫人眼馋,小孩子们买起来东西总是大方。所以本地面粉厂就想冲一下,看能不能也做起来一个品牌。
画片的创意还是新进厂的大学生提出来的,试着做了一批。
钱晴拿了一包面,从中间一分两半,手里的干面又分了两半,一半给钱雨,一半自己拿着尝。摊主也又去找了个碗,帮她把另一半放进去泡。
钱晴尝了下,怪不得来进货的都有点为难呢,泡起来吃的面味道怪怪的,反而是干吃还不错。
脑子里转了几个来回,钱晴下定决心:“给我拿个两箱吧。”
一箱子十块钱,两箱子就是二十。钱晴又加了两箱大的方便面,这东西虽然体积大点,但好的是比较轻。
剩下钱晴又买了些零食文具,这时候进货就不图贵的便宜的了,主要是求全。什么样式的都拿一点,回去看什么好卖再补货。反正多数放不坏,大不了慢慢卖。
钱雨中间还觉得那几个文具盒太贵,一个文具盒十块钱进价,怎么看怎么不值。
钱晴倒觉得那几个文具盒好看,粉色蓝色的,一看就是小学生会喜欢的款。
这一买,就花了六百块,摊主给抹了零头,又找了个帮工帮她们把东西送到招待所。一共三大箱子的货,真让她两个女人独个弄回去,路上就得招人眼。
后面几天钱晴还在逛,就是不买。
她本钱小,大拉毛一条十块,羊剪绒一顶二十五,耳护一个也要三块钱。真要这么买,她手里两千多又能买多少?
所以她打算再看看。
终于,这天在市场里,钱晴看见有人拉着一车花花绿绿的东西在市场外头摆摊。
说起来银楼这个市场,本来是供销社划的地,结果还没等楼盖起来就改革开放了。省城作为一省的中心,南方过来的货迅速铺开,供销社多少受到了冲击。
这片地后来就盖起了三层楼,里面都是按摊位或买或租,衣物鞋袜,包和帽子,都是全乎的。
这几年来银楼批发衣服的人越来越多,管理也越来越规范。
所以这个拖着板车在外面摆摊的,没多久就被管市场的红袖箍给撵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