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节(2 / 4)
新设计的冲锋枪刚送到芬兰军方就大受欢迎,直接指示芬兰蒂卡科斯基兵工厂立即研发生产线,以备来年投入批量生产。芬兰军方的惯例是只有投入批量生产的正式列装武器,才赋予正式编号。这样一来,这款新式冲锋枪要到次年才有正式编号,到时候就只能称为m1931式索米冲锋枪了。
在兵工厂进行研发生产线的时候,莱迪工程师开始向美国和芬兰分别提出专利申请,但是拖沓的行政程序让他一时无法获得批准。
尼森公司的员工接触了一下芬兰专利局的工作人员,意外获得了这款冲锋枪的数据信息。据说当时尼森公司的代办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冲锋枪,还是步枪?
索米冲锋枪采用9毫米口径手枪弹,有效射程居然达到三百米之远,简直是匪夷所思。一般的冲锋枪有效射程不会超过二百米,甚至更多的是在一百米距离内使用。三百米的射击距离已经是步枪的射击范围了。
尼森公司的员工马上接触了一下莱迪工程师,当着他的面对索米冲锋枪进行了测试。
只能讲,莱迪工程师的设计和加工要求是在太精细了,这种精益求精的结果,就是索米冲锋枪具有无以伦比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冲锋枪连发射击时精确度通常很差,尼森公司的员工试射索米,向百米以外的靶子自动射击一个弹匣子弹,居然有大半都击中了靶子。
更让尼森公司员工震惊的是,真得能够将有效射程提高到三百米距离,真是人瞠目结舌的指标。
但是很快,尼森公司就知道为什么莱迪不能马上获得芬兰军方的大规模订单的原因了,实在太昂贵了。
能够实现如此精准射击的根源,在于复杂的结构和工艺以及苛刻的选材带来的高昂成本,只有选用瑞典的优质铬镍钢才能制造出如此优异的索米冲锋枪。而且制造出一支索米冲锋枪的成本,足以制造一挺非常不错的轻机枪了,或者十支以上的优秀步枪了。
也许是知道自己的冲锋枪实在是难以大规模制造,当尼森公司代表尝试着跟莱迪商谈特许生产的时候,莱迪工程师一口就答应了,虽然这冲锋枪现在还没有完成专利申请。不过莱迪给了一个中肯的建议,还是选择在芬兰购买索米冲锋枪最为合适,其他地方特许制造的话在材料和工艺上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精度要求。
尼森公司的人苦笑着婉拒了莱迪的建议,反正这是公司总部的事情,不是他们所需要考虑的。
大约是有些贪心不足,签完合约,尼森公司代表有些遗憾的说,二十发弹匣容量太小了,打起来不够瘾。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莱迪喊住了尼森公司代表,转头从屋子里又掏出一个圆鼓,然后介绍说,这是另一名股东克斯金设计的弹鼓供弹具,子弹在弹鼓内部成螺旋排列,可以一次性装七十发子弹,不过授权书需要和他本人另外谈。
尼森公司的代表愕然失语,他妈的,还有更妖孽一些吗?
索米冲锋枪的采购,让北方军内部再次起了一场巨大的争论,这回是汤姆森冲锋枪和索米冲锋枪之间的选择了。
索米冲锋枪,空枪重4.6千克,使用9 毫米鲁格手枪弹,可以选用二十发弹匣或者七十发弹鼓,射速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300米。
如果选择索米冲锋枪,不仅要淘汰汤姆森冲锋枪,而且势必要牵连到几乎成了北方军官兵挚爱的m1911手枪都要一并撤装的问题了。
同样还是子弹口径问题呀。总不能在一个部队里面,手枪弹的口径都要分成两种吧?除非是实在搞不到子弹,任何武器都要充分利用,否则没有一支部队的指挥官会同意在后勤保障上使用两种不同口径手枪弹的。
索米冲锋枪使用的是9毫米口径的手枪弹,倒是和德式9毫米口径手枪弹一致的。而汤姆森冲锋枪和m1911手枪都使用11.43毫米口径手枪弹。
又纠结了。
这还没完。知道加兰德在遥远的东方获得了一笔巨大的支助款项后,美国军火公司秘密派人和尼森公司进行了联络。
无他,万一确定北方军大规模换装7.62毫米口径新式步枪,那么北方军原本列装的7.7毫米口径轻机枪和重机枪都势必需要同步淘汰的。美国人的m1917水冷式重机枪以及m1918轻机枪,都是非常优秀的7.62毫米口径轻武器呀。
甚至军火公司还积极向尼森公司推荐一款新式大口径重机枪m2重机枪。
兰州机器局的军火专家认真研究一番所谓的m2重机枪,只不过是m1917水冷式重机枪的放大版而已,又笨又重,还不如干脆列装瑞士的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来的实惠。
事实上,美国人将m1917水冷式重机枪放大搞出m2重机枪,也是为了一线部队防空和反装甲作战。只是这个12.7毫米口径的重机枪,使用水冷方式实在太笨重,作战效果又比不上同样是尼森公司从瑞士搞到的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了。
也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尼森公司的代表看上了瑞士厄利空ffl型机关炮,重30千克,使用20x100rb炮弹,射速500发每分钟,刚好可以弥补低空领域缺乏足够威力的防空火力的缺漏。
尼森公司前脚刚离开瑞士军火公司,日本人就出现在了这家军火公司的门口。听说尼森公司刚刚购买了ffl型机关炮后,深知尼森公司背景的日本人马上眼红了,根本没有选择其他两款,直接叫嚣着也买下了这款ffl型机关炮。
欧洲人多选择的弹药更轻的ff型机关炮,而美国人却选择了弹药更重的ffs型机关炮。日本人心眼太小,买到了ffl型机关炮特许生产之后,居然转头就威胁瑞士军火公司,拒绝支付余下款项。吃了大亏的瑞士军火公司怒不可遏,直接将这桩交易在国际上捅了出来。
听到这个消息,陈安和尼森伯姆都是大吃一惊,原来日本人也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拼命扫货呀。 ↑返回顶部↑
在兵工厂进行研发生产线的时候,莱迪工程师开始向美国和芬兰分别提出专利申请,但是拖沓的行政程序让他一时无法获得批准。
尼森公司的员工接触了一下芬兰专利局的工作人员,意外获得了这款冲锋枪的数据信息。据说当时尼森公司的代办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冲锋枪,还是步枪?
索米冲锋枪采用9毫米口径手枪弹,有效射程居然达到三百米之远,简直是匪夷所思。一般的冲锋枪有效射程不会超过二百米,甚至更多的是在一百米距离内使用。三百米的射击距离已经是步枪的射击范围了。
尼森公司的员工马上接触了一下莱迪工程师,当着他的面对索米冲锋枪进行了测试。
只能讲,莱迪工程师的设计和加工要求是在太精细了,这种精益求精的结果,就是索米冲锋枪具有无以伦比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冲锋枪连发射击时精确度通常很差,尼森公司的员工试射索米,向百米以外的靶子自动射击一个弹匣子弹,居然有大半都击中了靶子。
更让尼森公司员工震惊的是,真得能够将有效射程提高到三百米距离,真是人瞠目结舌的指标。
但是很快,尼森公司就知道为什么莱迪不能马上获得芬兰军方的大规模订单的原因了,实在太昂贵了。
能够实现如此精准射击的根源,在于复杂的结构和工艺以及苛刻的选材带来的高昂成本,只有选用瑞典的优质铬镍钢才能制造出如此优异的索米冲锋枪。而且制造出一支索米冲锋枪的成本,足以制造一挺非常不错的轻机枪了,或者十支以上的优秀步枪了。
也许是知道自己的冲锋枪实在是难以大规模制造,当尼森公司代表尝试着跟莱迪商谈特许生产的时候,莱迪工程师一口就答应了,虽然这冲锋枪现在还没有完成专利申请。不过莱迪给了一个中肯的建议,还是选择在芬兰购买索米冲锋枪最为合适,其他地方特许制造的话在材料和工艺上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精度要求。
尼森公司的人苦笑着婉拒了莱迪的建议,反正这是公司总部的事情,不是他们所需要考虑的。
大约是有些贪心不足,签完合约,尼森公司代表有些遗憾的说,二十发弹匣容量太小了,打起来不够瘾。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莱迪喊住了尼森公司代表,转头从屋子里又掏出一个圆鼓,然后介绍说,这是另一名股东克斯金设计的弹鼓供弹具,子弹在弹鼓内部成螺旋排列,可以一次性装七十发子弹,不过授权书需要和他本人另外谈。
尼森公司的代表愕然失语,他妈的,还有更妖孽一些吗?
索米冲锋枪的采购,让北方军内部再次起了一场巨大的争论,这回是汤姆森冲锋枪和索米冲锋枪之间的选择了。
索米冲锋枪,空枪重4.6千克,使用9 毫米鲁格手枪弹,可以选用二十发弹匣或者七十发弹鼓,射速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300米。
如果选择索米冲锋枪,不仅要淘汰汤姆森冲锋枪,而且势必要牵连到几乎成了北方军官兵挚爱的m1911手枪都要一并撤装的问题了。
同样还是子弹口径问题呀。总不能在一个部队里面,手枪弹的口径都要分成两种吧?除非是实在搞不到子弹,任何武器都要充分利用,否则没有一支部队的指挥官会同意在后勤保障上使用两种不同口径手枪弹的。
索米冲锋枪使用的是9毫米口径的手枪弹,倒是和德式9毫米口径手枪弹一致的。而汤姆森冲锋枪和m1911手枪都使用11.43毫米口径手枪弹。
又纠结了。
这还没完。知道加兰德在遥远的东方获得了一笔巨大的支助款项后,美国军火公司秘密派人和尼森公司进行了联络。
无他,万一确定北方军大规模换装7.62毫米口径新式步枪,那么北方军原本列装的7.7毫米口径轻机枪和重机枪都势必需要同步淘汰的。美国人的m1917水冷式重机枪以及m1918轻机枪,都是非常优秀的7.62毫米口径轻武器呀。
甚至军火公司还积极向尼森公司推荐一款新式大口径重机枪m2重机枪。
兰州机器局的军火专家认真研究一番所谓的m2重机枪,只不过是m1917水冷式重机枪的放大版而已,又笨又重,还不如干脆列装瑞士的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来的实惠。
事实上,美国人将m1917水冷式重机枪放大搞出m2重机枪,也是为了一线部队防空和反装甲作战。只是这个12.7毫米口径的重机枪,使用水冷方式实在太笨重,作战效果又比不上同样是尼森公司从瑞士搞到的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了。
也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尼森公司的代表看上了瑞士厄利空ffl型机关炮,重30千克,使用20x100rb炮弹,射速500发每分钟,刚好可以弥补低空领域缺乏足够威力的防空火力的缺漏。
尼森公司前脚刚离开瑞士军火公司,日本人就出现在了这家军火公司的门口。听说尼森公司刚刚购买了ffl型机关炮后,深知尼森公司背景的日本人马上眼红了,根本没有选择其他两款,直接叫嚣着也买下了这款ffl型机关炮。
欧洲人多选择的弹药更轻的ff型机关炮,而美国人却选择了弹药更重的ffs型机关炮。日本人心眼太小,买到了ffl型机关炮特许生产之后,居然转头就威胁瑞士军火公司,拒绝支付余下款项。吃了大亏的瑞士军火公司怒不可遏,直接将这桩交易在国际上捅了出来。
听到这个消息,陈安和尼森伯姆都是大吃一惊,原来日本人也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拼命扫货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