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在户部尚书鲍方去后,也是他继任的呼声最高。
  成兴军在墨城的大捷振奋朝廷,又正赶上皇帝高兴, 才特许了左军都督府上报名录,赏赐额外的嘉礼。因此, 舒永忠报过户部的这份名录尤其长, 其中多半是成兴军将领。
  其中还有几个看来眼生的,稍稍一查便知那是北地义军的人。
  这些人虽非朝廷的正规军, 但在御敌于外、固守北疆一项上功不可没, 左不过是朝廷的钱, 龚良泰倒乐于做这个顺水人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多给义军一些。
  何况,多年来朝廷上对戎狄主战、主和纷争不断, 龚良泰是主战派,自然私心里希望北地义军能够多些捷报传来,好让皇帝有信心去对大戎国宣战。
  但在这份名录里,有一个人的名字却让龚良泰十分在意:
  江俊。
  这世上叫“江俊”的人何其多,同名同姓者不乏其数,但偏偏其中就有一个你曾经熟识、前不久又刚刚死去的人。
  这叫龚良泰怎能不在意?!
  何况舒永忠这份名录报得十分讲究,按照将、官、副、长、兵列了次序,上下分明、等次清晰。原本只是舒永忠想要方便他们户部,不至于行赏时乱了次序,但却叫龚良泰又多了一重疑虑。
  若这名册中的“江俊”只是个普通士卒,他倒不会有心,偏偏这“江俊”被列在了“将”那一列,这叫他又如何能不疑——
  镇国将军府江家那小子,在京中一直略有薄名,且在他们这辈儿人中,算得上是个中翘楚。常年被人拿来做比较,江俊其名,早已深入人心。
  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包括京中权贵子弟,总会有个如影随形的“别人家孩子”。
  从前的江俊可谓是他们这代人的噩梦——他善骑射,又能替太子在围猎中拔得头筹,甚至策论无双、得先帝赞许。
  这样的人还建立了玄甲卫,甚至年纪轻轻就军功彪炳。
  若非太子文弱,换了任何一位王爷叫他辅佐,如今的锦朝天下便会是另外一番情境。所谓时也命也,龚良泰倒对江俊的这短暂的一生存了无限唏嘘。
  加之江俊最后是惨死在岁锦密林中的,那具烧得焦黑的尸体龚良泰曾悄悄去看过一眼:少年英豪落得如此下场,真叫人难以接受。
  江俊与他无冤无仇,虽然龚、江两家政见不合,但看着江老将军一夜之间白了头,一双虎目失去光泽,看得龚良泰心里很不是滋味。
  家族恩怨、权柄斗争,于龚良泰而言只是过眼云烟。倒是凭他对江老将军的敬畏,“江俊”的事,他无论如何都要去验一验。
  于是,龚良泰着人带上江俊画像往北地打听,一听到“百步穿杨、骑射非常”之语,画像比对又相似,龚良泰便确定了此“江俊”便是彼“江俊”。
  一个好好的京城公子,放着家中的清福不享,反而要跑到北地去风餐露宿、历经风雨,而且要出“假死”这一招金蝉脱壳——其中的意味还真是非常值得揣摩。
  清官难断家务事,龚良泰自不必去做这恶人。
  于是京中就有了流言四起。
  舒永忠本是好意,但他常年带军在外、久不归京,并不知道镇国将军府“江俊”的死讯,又认为阔野一役中的“江俊”非彼“江俊”,所以好心办了坏事。
  直到他收到了家书,舒永忠才明白自己闯下大祸。
  原来,舒永忠和唐浩广一案中牵扯的洛川清吏司司长舒永思是俩兄弟,虽然嫡庶有别,却都是纳言阁大学士舒庆山之子。
  舒庆山为朝廷三权首领之一,原配慕容氏与江俊亡母林氏同属姑苏人士,两人一起嫁来京中,久而久之情同姐妹。
  林氏在时,江、舒两家常来往,两位夫人虽无亲属关系,但二人以姐妹相称,江俊小时候也会把舒家兄弟们唤作“姨表兄”。
  后来林氏过世,江家仰仗的太子又失势,舒家和江家的来往就渐渐少了。舒永忠长大以后对江俊就没了多少记忆。这次经过父亲家书中提点,才恍然想起这位“小表弟”来。
  一个人情愿“假死”都不愿意留在家中,可见那个家里已经没了他的容身之所。舒永忠虽然是个军人,可对各个大家族内部的斗争还多少有些了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