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 第134节(3 / 4)
伙计:老板这是咋了?
老板没咋了,就是被《传染》吓到了,但吓到的同时,他又意识到——这一期的希望月报,肯定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毕竟太好看了!
而他正这么想着,就有人来了:“老板,我要买希望月报。”
这天一大早,就有很多人看到希望月报了。
《我在百年后》就这么停了,大家都觉得难以接受,却也并不意外。
“《我在百年后》这部书,天幸是想给我们一个美好的希望,现在能写的都已经写了,这时候停下也不错。”
“希望我们这个国家,当真可以变得这么好。”
“我一直希望主角张幸可以看一看历史……但这样其实也正常,历史还要等我们去书写。”
“张幸看到了升起的太阳,而我们也不要放弃希望!”
……
《我在百年后》停更,引起了很多讨论,但大家讨论的最多的,到底还是《传染》。
这部小说,写的同样是百年后,里面很多东西的描写跟《我在百年后》里面的一样,但这本书,跟《我在百年后》是完全不同的。
纯粹看故事的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他们在看得害怕的同时迫切地想要看后面的内容,但也有很多人看出了别的来……
希望月报上市,很多订阅了的人看得都不想出门,或者干脆拿了这月刊边看边出门,但穆琼这天,却过得跟往常区别不大。
他一大早和朱婉婉穆昌玉出门,“偶遇”傅蕴安,然后就去了教育月刊编辑部。
到了之后,他又拿出纸笔,开始写《流浪记》。
而他写到九点左右,盛朝辉捧着一大叠的报纸杂志来了。
盛朝辉订了很多报纸杂志,穆琼也订了,都是让人送到平安中学的,现在他每天早上上班前,都会过去一趟,把两人订的报纸杂志拿到教育月刊编辑部——就在几天前,他终于找到了接替他的人,从平安中学辞职了。
“穆琼,新一期的希望月报出来了,你看了没有?”盛朝辉问道。
“还没有。”穆琼道:“我订的希望月报,还在你手里捧着。”他来编辑部的时间很早,很多报纸杂志都还没有送来,因此他是不去拿的,等盛朝辉一道拿过来。
“给你。”盛朝辉拿出穆琼那一份给他,又道:“我们快看看这希望月报。听说非常好看,而且整本书,都是天幸的文章!”
“还有这事?”穆琼有些惊讶。
“是啊!”盛朝辉道:“这天幸真的太厉害了!他一个人撑起了一份杂志不说,还一个人写了一期杂志!”
“确实厉害。”穆琼笑道,他还是很乐意别人夸自己的。
至于希望月报……
穆琼翻开希望月报,先整体看了看,然后就不得不感叹,霍三少真的太果断了。
他刚刚给出去的稿子,霍三少竟然直接就让人刊登了,真的很有魄力。
要知道,如今亲日的官员文人非常之多。
欧美国家为什么愿意不要庚子赔款,反而用这钱来培养庚款留学生?他们又为什么愿意派传教士来中国建学校?
不就是为了培养亲近他们的知识分子,方面他们在中国谋取利益吗? ↑返回顶部↑
老板没咋了,就是被《传染》吓到了,但吓到的同时,他又意识到——这一期的希望月报,肯定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毕竟太好看了!
而他正这么想着,就有人来了:“老板,我要买希望月报。”
这天一大早,就有很多人看到希望月报了。
《我在百年后》就这么停了,大家都觉得难以接受,却也并不意外。
“《我在百年后》这部书,天幸是想给我们一个美好的希望,现在能写的都已经写了,这时候停下也不错。”
“希望我们这个国家,当真可以变得这么好。”
“我一直希望主角张幸可以看一看历史……但这样其实也正常,历史还要等我们去书写。”
“张幸看到了升起的太阳,而我们也不要放弃希望!”
……
《我在百年后》停更,引起了很多讨论,但大家讨论的最多的,到底还是《传染》。
这部小说,写的同样是百年后,里面很多东西的描写跟《我在百年后》里面的一样,但这本书,跟《我在百年后》是完全不同的。
纯粹看故事的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他们在看得害怕的同时迫切地想要看后面的内容,但也有很多人看出了别的来……
希望月报上市,很多订阅了的人看得都不想出门,或者干脆拿了这月刊边看边出门,但穆琼这天,却过得跟往常区别不大。
他一大早和朱婉婉穆昌玉出门,“偶遇”傅蕴安,然后就去了教育月刊编辑部。
到了之后,他又拿出纸笔,开始写《流浪记》。
而他写到九点左右,盛朝辉捧着一大叠的报纸杂志来了。
盛朝辉订了很多报纸杂志,穆琼也订了,都是让人送到平安中学的,现在他每天早上上班前,都会过去一趟,把两人订的报纸杂志拿到教育月刊编辑部——就在几天前,他终于找到了接替他的人,从平安中学辞职了。
“穆琼,新一期的希望月报出来了,你看了没有?”盛朝辉问道。
“还没有。”穆琼道:“我订的希望月报,还在你手里捧着。”他来编辑部的时间很早,很多报纸杂志都还没有送来,因此他是不去拿的,等盛朝辉一道拿过来。
“给你。”盛朝辉拿出穆琼那一份给他,又道:“我们快看看这希望月报。听说非常好看,而且整本书,都是天幸的文章!”
“还有这事?”穆琼有些惊讶。
“是啊!”盛朝辉道:“这天幸真的太厉害了!他一个人撑起了一份杂志不说,还一个人写了一期杂志!”
“确实厉害。”穆琼笑道,他还是很乐意别人夸自己的。
至于希望月报……
穆琼翻开希望月报,先整体看了看,然后就不得不感叹,霍三少真的太果断了。
他刚刚给出去的稿子,霍三少竟然直接就让人刊登了,真的很有魄力。
要知道,如今亲日的官员文人非常之多。
欧美国家为什么愿意不要庚子赔款,反而用这钱来培养庚款留学生?他们又为什么愿意派传教士来中国建学校?
不就是为了培养亲近他们的知识分子,方面他们在中国谋取利益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