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同意并退出(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我们现在相聚在一本小说前,还是说一下小说方面的“元叙述”吧。
  这一类小说中,作者往往喜欢声明他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他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他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
  小说的叙述者,往往在谈论正在进行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
  让我再复制黏贴一段,没办法,我不知道该怎么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这些东西。
  为获取“真实可信”的效果,传统小说有意隐瞒叙述者和叙述行为的存在,造成“故事自己在进行”的幻觉。
  而元小说呢,则有意暴露叙述者的身分,公然导入叙述者声音,揭示叙述行为及其过程,展现叙述内容的“故事性”、“文本性”。
  交代叙事框架,谈论故事陈述的编码规则,把创作中的技巧、手段及及动机公诸于众..
  作者通过这样一份详细的“叙事说明书”,向读者坦承文本创作过程中的操作痕迹,以及人为性的东西。
  这种自我拆台的目的在于揭开小说“虚构”的本质,即话语的本质。
  元小说在文学形式上的这种革命性行为,无疑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语言学符号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不过,这里我不想继续深入地说下去了。
  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自行了解。
  说完“元叙述”,讲完我想法的起源,那就说一下我的“尝试”吧。
  因为我们都知道,小说里的人物自己是不会动的。
  如果你们觉得我说的是错的,小说里的人物自己会动,那就当我没说过这句话。
  然后去医院看一看,万一你们偶感风寒却没发现呢?
  说回我的“尝试”,我试着将小说里的人物、场景和剧情等全部都单独罗列出来。
  然后通过类似跑团的方式,使其发生“有机的结合”。
  于是我买了本书,智识的生产技术。
  我先是着重看了“卡片及其使用方法”,而后又看一下“发现记事簿”、“由笔记本到卡片”、“剪贴与标准”与“整理与事物”。
  我想你们应该都知道达·芬奇是谁吧?
  “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如果真的不知道达·芬奇的话,那就联网搜一下,谢谢。
  当然,上面那句话不是达·芬奇说的,是鲁迅说的,才怪。
  而我这里要提到达·芬奇,自然是因为“发现记事簿”一开始就提到了这个人,以及他的记事簿。
  这是一个堪称万能的天才,却有着一个写笔记的怪癖。
  “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
  在达·芬奇的衣服口袋里,总是装着一本记事簿,事无巨细,都杂乱无章地一股脑儿的“挤”在里面。
  我们都知道,这样记东西其实是挺糟糕的。
  不过,我想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种程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