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9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旅长,已经是东南军方最高的一线指挥职位了,再往上就是林良珺这个陆军部大臣了。
  比旅长更高的职位,只有南京武备学校的校长等寥寥几个职位了。
  而熊况如果升任旅长,那就是东南新一代将领中的第一人了。
  当年追随苏泽起兵的,算是东南的第一代将领,最铁的班底就是长宁卫。
  浙军、福建新军,这些都算是资格老的,如今东南六个旅的旅长,就是第一代将领。
  熊况在大都督起兵的时候,还是南京情报站的一名普通间谍,他是在东南奠定基业之后,这才正式进入军界的。
  军方是很讲究资历的,在第一代将领还在一线指挥的时候,第二代将领是很难出头的。
  这倒也不是什么陈规陋习,而是军中老资格的军官很多,你参军的时间没我早,你打仗的时间没我长,凭什么指挥我去卖命呢?
  这也是军队内部总有山头主义的原因,征战是国家大事,也是性命攸关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权威,无法让下属卖命执行命令的。
  在军中,论资排辈并不是什么贬义词,而是对那些曾经立下功劳的嫡系的尊重。
  如今第一代的将领和军官都是当打之年,还在前线发挥作用呢,所以二代将领大部分还在比较基层的职位上,团长这个级别都很罕见。
  但是军队同样是第一个最看重天才的地方。
  一个天才将领,可以越过这一切障碍。
  因为一个天才将领可以改变战场,可以让更多的人在战场上活下来,可以带领大家创造军事奇迹。
  熊况入汉中和灭蜀的两大功劳,足以让他超越军中的资历界限,跻身于军界高层的行列。
  不服不行。
  你不服气,也带领一个独立团打下蜀中来啊?
  在占领蜀中之后,一部分军官返回南京总结这一战的经验教训,而李言恭就是其中之一。
  这也是东南的传统了,打胜仗是重要的,但是战后总结更重要。
  这也是苏泽在建立参谋制度后,立下的规矩。
  作战期间,从旅指挥部到基层的连队,所有作战指挥都要重新复盘总结,寻找本次作战中的不足之处。
  这并不是为了惩罚指挥官,而是为了让指挥官提高自己的能力,在下一次的作战中能够少死兄弟。
  李言恭知道,这也是东南的军队战损总是很低的原因。
  因为每一个人力都对东南非常重要,每一个士兵的阵亡,都意味着一个家庭失去儿子,失去丈夫,失去父亲。
  为将者固然要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冷酷,但是也不能随意耗费士兵的性命。
  东南的基层指挥官,都是在这样的信念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总会总结上一次命令的不足,争取下一次少些伤亡。
  而这些总结材料,会送到南京的陆军学校,作为新军官的培训教材,也会组织年轻参谋复盘某些战役,寻找更好的作战方法。
  李言恭作为亲历一线的军官,也会轮流返回南京交流战场心得。
  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将阵亡战友的骨灰亲手交给家属,这是东南对于战死者的哀悼。
  林德阳知道李言恭的孩子还小,于是也让他带着总结材料返回南京,顺便看看儿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