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节(3 / 4)
林纯鸿按兵不动,苦的只是熊文灿。冯义隆万分怀念在肇庆的日子,那时,虽然林纯鸿也在广州上下跳窜,但双方井水不犯河水,他只管闷声发大财即可。哪像现在,发财基本已经成为梦想,能不能保住性命还得两说。
不过,无论是冯义隆还是熊文灿,倒也没有厌恨林纯鸿的意思。毕竟,熊文灿目前也拿不出让林纯鸿动心的利益来交换。
“我家大人曾言道,贼寇势大,洪承畴和孙传庭能将陕西理顺,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万万无法顾及河南。要彻底剿灭贼寇,非得荆州军出马不可。”
冯义隆一记马屁拍上去,又接着说道:“此事过后,万一朝廷一心剿匪,我家大人希望能够继续合作,还六省一个太平。”
林纯鸿听到熊文灿保证以前的协议依然有效,心里十分满意,笑道:“那敢情好。我也期待着与熊大人继续合作。”
冯义隆将心放回了肚子里,这次前来见林纯鸿,显然达到了他的目的,他问道:“不知都督还会继续前往禹州参加军议么?”
林纯鸿笑道:“熊大人有所召,我自然奉命……”
第三百五十三章 调动重兵
禹州军议,林纯鸿自然要参加,不仅要参加,而且还要高调地显示自己的存在,看看杨嗣昌到底有几斤几两。
送走冯义隆后,林纯鸿回到下榻处,见红烛闪亮,陈天瑶却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睡梦中的她,嘴角微微上翘,带着一丝微笑,也不知梦到了什么高兴事。
林纯鸿正待上前将陈天瑶抱到床上去,陈天瑶却醒了,抬头一看是林纯鸿,笑靥如花,道:“可算回来了!与熊文灿的人谈得怎么样?”
说完,也不等林纯鸿回答,便上前帮他解开了外套。
林纯鸿张开双臂,任陈天瑶施为,“你准备一下吧,后日随我至禹州。”
陈天瑶大喜,纵体入怀,在林纯鸿的脸上亲了又亲,问道:“是我一人去,还是周指挥他们也去?”
“都去,都去。周世亮去,盛坤山也去。整个中原行营也要往北挪一挪。”
陈天瑶一听,心里又不免担心起来,“事态很严重?要这么兴师动众?”
林纯鸿冷笑道:“杨嗣昌费尽心机,召集了几路人马迎接咱们。说不得了,咱们也就弄个大阵仗给他看看,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话更让陈天瑶担心,问道:“不会真的和朝廷打起来吧?”
林纯鸿摇头道:“不会的。真要打,也得河南有兵才行啊!”
……
当张杰夫听闻林纯鸿准备继续前往禹州后,也担心不已,劝道:“都督,杨嗣昌费这么大的功夫,试图对付咱们,此去禹州,定是鸿门宴无疑,都督不如静卧方城,待朝廷有了明确的态度,再做打算不迟。”
“没事,左右都是一些耍嘴皮子的事,有什么好担心的?”
“万一杨嗣昌铁了心,调集重兵将都督堵在了禹州,如何是好?”
“杨嗣昌能不能调得动那帮骄兵悍将,还未可知。而且,要是杨嗣昌真的敢这么做,我高兴还来不及,有五万多将士枕戈待旦,不用担心杨嗣昌会走极端。”
……
在结合军情司的情报分析后,林纯鸿对杨嗣昌的打算算是洞若观火。
杨嗣昌的打算就是“攘外必先安内”、“驱虎并狼”。攘外必先安内,与原来历史上的提法并无字眼上的差别,但反应在具体内涵上,则大大不同。原来的历史上,贼寇的声势远比现在猛烈,安内的唯一内涵就是剿匪。而现在,大明境内则多了林纯鸿这个不稳定因素,自然也被杨嗣昌列为了安内的目标之一。
显然,这个安内的任务远远比原本的历史上要艰巨。杨嗣昌本人也承认,林纯鸿之祸,远远甚过到处流窜的贼寇。
当初,当朱由检第一次见到杨嗣昌,谈起林纯鸿时,就曾问,举大明全国之力,对阵林纯鸿,胜算有几何?
杨嗣昌回道:几无胜算! ↑返回顶部↑
不过,无论是冯义隆还是熊文灿,倒也没有厌恨林纯鸿的意思。毕竟,熊文灿目前也拿不出让林纯鸿动心的利益来交换。
“我家大人曾言道,贼寇势大,洪承畴和孙传庭能将陕西理顺,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万万无法顾及河南。要彻底剿灭贼寇,非得荆州军出马不可。”
冯义隆一记马屁拍上去,又接着说道:“此事过后,万一朝廷一心剿匪,我家大人希望能够继续合作,还六省一个太平。”
林纯鸿听到熊文灿保证以前的协议依然有效,心里十分满意,笑道:“那敢情好。我也期待着与熊大人继续合作。”
冯义隆将心放回了肚子里,这次前来见林纯鸿,显然达到了他的目的,他问道:“不知都督还会继续前往禹州参加军议么?”
林纯鸿笑道:“熊大人有所召,我自然奉命……”
第三百五十三章 调动重兵
禹州军议,林纯鸿自然要参加,不仅要参加,而且还要高调地显示自己的存在,看看杨嗣昌到底有几斤几两。
送走冯义隆后,林纯鸿回到下榻处,见红烛闪亮,陈天瑶却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睡梦中的她,嘴角微微上翘,带着一丝微笑,也不知梦到了什么高兴事。
林纯鸿正待上前将陈天瑶抱到床上去,陈天瑶却醒了,抬头一看是林纯鸿,笑靥如花,道:“可算回来了!与熊文灿的人谈得怎么样?”
说完,也不等林纯鸿回答,便上前帮他解开了外套。
林纯鸿张开双臂,任陈天瑶施为,“你准备一下吧,后日随我至禹州。”
陈天瑶大喜,纵体入怀,在林纯鸿的脸上亲了又亲,问道:“是我一人去,还是周指挥他们也去?”
“都去,都去。周世亮去,盛坤山也去。整个中原行营也要往北挪一挪。”
陈天瑶一听,心里又不免担心起来,“事态很严重?要这么兴师动众?”
林纯鸿冷笑道:“杨嗣昌费尽心机,召集了几路人马迎接咱们。说不得了,咱们也就弄个大阵仗给他看看,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话更让陈天瑶担心,问道:“不会真的和朝廷打起来吧?”
林纯鸿摇头道:“不会的。真要打,也得河南有兵才行啊!”
……
当张杰夫听闻林纯鸿准备继续前往禹州后,也担心不已,劝道:“都督,杨嗣昌费这么大的功夫,试图对付咱们,此去禹州,定是鸿门宴无疑,都督不如静卧方城,待朝廷有了明确的态度,再做打算不迟。”
“没事,左右都是一些耍嘴皮子的事,有什么好担心的?”
“万一杨嗣昌铁了心,调集重兵将都督堵在了禹州,如何是好?”
“杨嗣昌能不能调得动那帮骄兵悍将,还未可知。而且,要是杨嗣昌真的敢这么做,我高兴还来不及,有五万多将士枕戈待旦,不用担心杨嗣昌会走极端。”
……
在结合军情司的情报分析后,林纯鸿对杨嗣昌的打算算是洞若观火。
杨嗣昌的打算就是“攘外必先安内”、“驱虎并狼”。攘外必先安内,与原来历史上的提法并无字眼上的差别,但反应在具体内涵上,则大大不同。原来的历史上,贼寇的声势远比现在猛烈,安内的唯一内涵就是剿匪。而现在,大明境内则多了林纯鸿这个不稳定因素,自然也被杨嗣昌列为了安内的目标之一。
显然,这个安内的任务远远比原本的历史上要艰巨。杨嗣昌本人也承认,林纯鸿之祸,远远甚过到处流窜的贼寇。
当初,当朱由检第一次见到杨嗣昌,谈起林纯鸿时,就曾问,举大明全国之力,对阵林纯鸿,胜算有几何?
杨嗣昌回道:几无胜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