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节(3 / 4)
如此紧张的气氛之中,行军自然快不了,贼寇大军一日所行不过三十里。直直过了六天,张献忠大军才抵达磨沟口。而罗汝才大军抵达熊耳口,比张献忠还晚了三日。
张献忠还未抵达磨沟口,稍稍观之,见此地崇山峻岭,人烟稀少,忍不住破口大骂:“狗日的熊文灿就没安好心,让老子抢无可抢,诚心想把老子饿死在卢氏……”
张献忠心情极度恶劣,就这样一路大骂,一直骂到了磨沟口。当他抵达磨沟口后,突然见到这里人烟密集,所有人扛着镐头在山脚下奋力挖掘。他稍一了解,方才知道这里盛产铁矿。
张献忠的颓丧一下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忍不住大喜。他毫不客气地将万余挖矿大军收编,纳入旗下,又令本部人马中的老弱病残充作劳力,每日挖矿不休。
仅仅过了三日,就有一批商人从南阳沿着奎岭河河谷而来,他们不仅带来了大批的粮食和生活日用品,还大肆收购粗铁。待商人离开,张献忠令刘文秀算账,发现还略有盈余。
张献忠大喜,起了招募人口,扩大挖矿规模的念头。
与磨沟口一样,罗汝才也满足不已,甚至比张献忠更进一步,做起了矿老板的美梦。
这些自然是林纯鸿的安排。五万多人马,如果进行耕种,非得需要几十万亩良田不可。这对多山少田的卢氏县来说,根本不可能。
而挖矿的话,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几个山头,足以安置数万人马,而且还将贼寇的命脉掌控在了手中。
熊文灿这里招抚进展顺利,孙传庭那里也丝毫不差。孙传庭刚决定如何在卢氏搅风搅雨,就接到了刘国能的降表。
刘国能,陕西延安人。明末时,延安算得上造反的风水宝地,为乱民送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造反将领。
刘国能只能算其中的小角色,他曾获秀才功名,一度也是大明体制内之人。
不知为何,刘国能就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这条路一走,就是七八年。又不知为何,刘国能走了七八年后,突然幡然醒悟,不想走这条路了,想着投降官兵,建功立业。
刘国能与孙传庭,一个愿降,一个愿意招降,自然一切顺利,刘国能被授予凤翔府守备,麾下大部被遣散,仅余三千多精锐,即日赴凤翔镇守。
当孙传庭得知张献忠大肆招募人口挖矿,大喜,忍不住对傅恭说道:“正发愁如何对付张献忠罗汝才呢,可巧机会就来了。而且……”
孙传庭嘿嘿冷笑数声,接着道:“熊文灿当初为了顺利招降张献忠和罗汝才,大肆挑拨两人。这次正好借来用一用。”
傅恭也道:“招抚刘国能后,大人也能抽出手来了。”
两人密议良久,敲定了一些细节之处。孙传庭立即在全军招募武技出众的死士,得一百余众,以王文清为统帅,翻越葡萄岭,望卢氏而去。
旋即,孙传庭率领万余大军,往蓝田而去,最终停留在葡萄岭之西。
第四百三十四章 破灭
孙传庭的异动,迅速被军情司侦知,传至中原行营林纯义处。
林纯义揣摩不透孙传庭何意,慌忙将陆世明请来商议。
陆世明皱着眉头,沉吟道:“葡萄岭一带,未曾听闻有大股贼寇活动,孙传庭大军东进,必不为剿匪,难道是想攻打张献忠和罗汝才?”
林纯义摇头道:“这不太可能吧?张献忠、罗汝才已被招抚,孙传庭公然进攻,岂不是置朝廷信誉于不顾?”
“不然。熊文灿奉朝廷之命,与张献忠、罗汝才约定三月之期限,所以,现在张献忠和罗汝才应该算作还未投降。”陆世明的脸色越来越凝重,接着道:“当初听闻朝廷约定三月之期,我就觉得蹊跷,试想,往日招抚,哪有什么三月之期的?”
突然,陆世明脸色大变,道:“杨嗣昌恐怕另有算计,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孙传庭大军东进,十有八九得到了杨嗣昌的命令,试图彻底剿灭张献忠和罗汝才,敲碎我们手头的筹码。”
林纯义大吃一惊,问道:“如之奈何?”
陆世明断然道:“此事涉及朝廷,非你我所能定,需立即上报都督。同时,为防止孙传庭进入卢氏打击张献忠、罗汝才,陷我军于被动,可令虎啸军至徐家湾驻防,将贼寇与孙传庭隔绝开来。”
林纯义顾虑重重,道:“此举会不会刺激张献忠和罗汝才,致使贼寇复反?”
陆世明道:“两贼周边,尽是我军人马,复反又如何?总比眼睁睁地看着孙传庭敲碎筹码要好。再说,监视贼寇本就是应有之意,张献忠、罗汝才复反,还在两可之间。” ↑返回顶部↑
张献忠还未抵达磨沟口,稍稍观之,见此地崇山峻岭,人烟稀少,忍不住破口大骂:“狗日的熊文灿就没安好心,让老子抢无可抢,诚心想把老子饿死在卢氏……”
张献忠心情极度恶劣,就这样一路大骂,一直骂到了磨沟口。当他抵达磨沟口后,突然见到这里人烟密集,所有人扛着镐头在山脚下奋力挖掘。他稍一了解,方才知道这里盛产铁矿。
张献忠的颓丧一下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忍不住大喜。他毫不客气地将万余挖矿大军收编,纳入旗下,又令本部人马中的老弱病残充作劳力,每日挖矿不休。
仅仅过了三日,就有一批商人从南阳沿着奎岭河河谷而来,他们不仅带来了大批的粮食和生活日用品,还大肆收购粗铁。待商人离开,张献忠令刘文秀算账,发现还略有盈余。
张献忠大喜,起了招募人口,扩大挖矿规模的念头。
与磨沟口一样,罗汝才也满足不已,甚至比张献忠更进一步,做起了矿老板的美梦。
这些自然是林纯鸿的安排。五万多人马,如果进行耕种,非得需要几十万亩良田不可。这对多山少田的卢氏县来说,根本不可能。
而挖矿的话,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几个山头,足以安置数万人马,而且还将贼寇的命脉掌控在了手中。
熊文灿这里招抚进展顺利,孙传庭那里也丝毫不差。孙传庭刚决定如何在卢氏搅风搅雨,就接到了刘国能的降表。
刘国能,陕西延安人。明末时,延安算得上造反的风水宝地,为乱民送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造反将领。
刘国能只能算其中的小角色,他曾获秀才功名,一度也是大明体制内之人。
不知为何,刘国能就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这条路一走,就是七八年。又不知为何,刘国能走了七八年后,突然幡然醒悟,不想走这条路了,想着投降官兵,建功立业。
刘国能与孙传庭,一个愿降,一个愿意招降,自然一切顺利,刘国能被授予凤翔府守备,麾下大部被遣散,仅余三千多精锐,即日赴凤翔镇守。
当孙传庭得知张献忠大肆招募人口挖矿,大喜,忍不住对傅恭说道:“正发愁如何对付张献忠罗汝才呢,可巧机会就来了。而且……”
孙传庭嘿嘿冷笑数声,接着道:“熊文灿当初为了顺利招降张献忠和罗汝才,大肆挑拨两人。这次正好借来用一用。”
傅恭也道:“招抚刘国能后,大人也能抽出手来了。”
两人密议良久,敲定了一些细节之处。孙传庭立即在全军招募武技出众的死士,得一百余众,以王文清为统帅,翻越葡萄岭,望卢氏而去。
旋即,孙传庭率领万余大军,往蓝田而去,最终停留在葡萄岭之西。
第四百三十四章 破灭
孙传庭的异动,迅速被军情司侦知,传至中原行营林纯义处。
林纯义揣摩不透孙传庭何意,慌忙将陆世明请来商议。
陆世明皱着眉头,沉吟道:“葡萄岭一带,未曾听闻有大股贼寇活动,孙传庭大军东进,必不为剿匪,难道是想攻打张献忠和罗汝才?”
林纯义摇头道:“这不太可能吧?张献忠、罗汝才已被招抚,孙传庭公然进攻,岂不是置朝廷信誉于不顾?”
“不然。熊文灿奉朝廷之命,与张献忠、罗汝才约定三月之期限,所以,现在张献忠和罗汝才应该算作还未投降。”陆世明的脸色越来越凝重,接着道:“当初听闻朝廷约定三月之期,我就觉得蹊跷,试想,往日招抚,哪有什么三月之期的?”
突然,陆世明脸色大变,道:“杨嗣昌恐怕另有算计,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孙传庭大军东进,十有八九得到了杨嗣昌的命令,试图彻底剿灭张献忠和罗汝才,敲碎我们手头的筹码。”
林纯义大吃一惊,问道:“如之奈何?”
陆世明断然道:“此事涉及朝廷,非你我所能定,需立即上报都督。同时,为防止孙传庭进入卢氏打击张献忠、罗汝才,陷我军于被动,可令虎啸军至徐家湾驻防,将贼寇与孙传庭隔绝开来。”
林纯义顾虑重重,道:“此举会不会刺激张献忠和罗汝才,致使贼寇复反?”
陆世明道:“两贼周边,尽是我军人马,复反又如何?总比眼睁睁地看着孙传庭敲碎筹码要好。再说,监视贼寇本就是应有之意,张献忠、罗汝才复反,还在两可之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