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春光 第33节(2 / 4)
贩卖私盐可是死罪,太子竟敢插手此事?
泰和帝原先已晓得此事,但此时脸色也是十分阴沉,若非烬儿察觉,这得吞了多少税银,这得令多少百姓遭受盐贵之祸。
但泰和帝还未开口,太子裴澄便先行一步站了出来,“父皇,前些日子,罪臣童管因醉酒溺江而亡,儿臣本心生惋惜,如今看来,他必定是畏罪自杀,父皇一定要彻查清楚,他乃东宫属臣,儿臣有管教不严之责,请父皇责罚。”
裴烬扫了裴澄一眼,一句“管教不严”,将自己的罪责推脱的干干净净,太子打的好算盘,又非父子,管教不严站不稳脚,若说管教不严,说到底童管还是朝廷官员,那岂不是圣上也有责任?
裴烬知晓此事不会牵连到太子,在童管溺江时,这件事就泄露了风声,不过扬州之事闹的太大,走漏风声也是正常,不过这事闹的越大越好,让百姓都有心有疑窦,太子詹事童管,每提起这个名字,就会说到太子,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民心是储君的根基。
泰和帝放下奏本,并未搭理裴澄这话,“荣宣伯。”
江浸月往前几步,“微臣在。”
“此事朕便派你彻查,查清童管及其幕后之人,必定要还扬州百姓一个公道,盐价关乎民生,谁也不许沾染半分。”泰和帝最后这句话是对百官说的。
“微臣领命!”江浸月心中一叹,忽然觉着裴修炎别回来为好,一回来就给他找事干。
裴澄攥紧了手心,虽他已处理干净,但荣宣伯和裴烬是一伙的,难保不会出纰漏,还有父皇的态度,有些难以捉摸,可他却不能表现出任何异常。
“还有何事要奏?”
百官此刻心思各异,从前秦王和太子兄弟手足还算和睦,可秦王这次回来,似乎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裂痕。
太子虽是储君,可秦王手握兵权,得圣上宠爱,况且二人皆非嫡子,只不过太子是皇后养子,说起来都是庶子,这两人谁能笑到最后还未可知,难不成秦王殿下也要参与夺嫡?那朝堂可就热闹了。
“启禀圣上,微臣有本要奏,原大理寺卿乞骸骨,大理寺卿一职已空缺一月有余,还请圣上早下决断。”吏部尚书站了出来。
泰和帝沉了沉眸,大理寺乃是三司之一,与刑部,御史台同等重要,他已考虑许久还未决断其人选。
“诸位爱卿可有举荐人选?”
众人鸦雀无声,大理寺卿可是朝廷要员,非等闲人不可担任,举荐事小,若是出了岔子事大,是以不敢随意出声。
这时,太子裴澄再度站了出来,“父皇,儿臣举荐一人。”
“哦,太子举荐谁?”
“儿臣举荐秦王,三弟此次破获扬州私盐案,足智多谋,能辨忠奸善恶,才得以铲除扬州之祸,为民谋福祉,乃是大理寺卿不二人选。”
第37章 . 第十更“儿子,你不会是不行吧?”……
太子这话一出,场面登时沸腾,都不明白太子这是何意,方才秦王上奏参的可是东宫詹事,无论最后私盐案与太子是否有关联,但东宫的名声势必会有些影响,现下太子却举荐秦王担任大理寺卿这样至关重要的官职,难不成是以德报怨?
虽说也有皇子担任官员的先例,可到底秦王是在战场上厮杀多年之人,他能担任得了大理寺卿这个官职吗?这可不是张张嘴皮子就能办好的差事,瞧瞧大理寺卿为何早早乞骸骨,再瞧瞧大理寺卿积累了多少陈年旧案,破案哪是容易之事。
三司之中,除去刑部侍郎荣宣伯,还真没个杰出的人才,若不然荣宣伯也不会如此被圣上厚待,在少年官员一辈中,可是佼佼者,连私盐案都全权交托给荣宣伯。
泰和帝也有些怔愣,全没想到太子会举荐裴烬担任大理寺卿,虽说泰和帝暂时也不想裴烬再回西疆,若不然苏贵妃又要和他闹了,可大理寺卿却不是个清闲的职,忙起来不比上战场轻松,且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但凡有哪件案子办的不好,裴烬便难免会受到百官质疑,百姓诋毁。
裴烬这五年在西疆好不容易建立了在百姓心中“战神”的名声,被百姓拥护爱戴,可不能就这样毁了,因此泰和帝打算另选人才。
裴烬却微不可察的勾了勾嘴角,原来江浸月说的是这件事,真是长了一张乌鸦嘴,不过太子此举,正合他意,遂躬身行礼道:“父皇,儿臣愿暂时担此大任,直至父皇选出合适的人选。”
百官哗然,秦王莫不是疯了?他可是手握西疆三十万兵权,若是担任大理寺卿一职,那手上的兵权便得交还,如此大的权力,用来交换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大理寺卿一职,无人想得通秦王是何意。
泰和帝也攥了攥手指,此事裴烬并未与他说过,且裴烬先前不是不想掺和朝政吗?若是担任大理寺卿一职,便难免要掺和到朝政里,还有西疆可是他经营了五年的地盘,泰和帝原本还想将西疆划分为他的封地,这样即便日后他驾崩,太子也不能拿裴烬如何。
如今这一出,是泰和帝没想到的,但既然裴烬说了,他也不会阻拦,他这个儿子心思深沉,行事老练,不会让他失望。 ↑返回顶部↑
泰和帝原先已晓得此事,但此时脸色也是十分阴沉,若非烬儿察觉,这得吞了多少税银,这得令多少百姓遭受盐贵之祸。
但泰和帝还未开口,太子裴澄便先行一步站了出来,“父皇,前些日子,罪臣童管因醉酒溺江而亡,儿臣本心生惋惜,如今看来,他必定是畏罪自杀,父皇一定要彻查清楚,他乃东宫属臣,儿臣有管教不严之责,请父皇责罚。”
裴烬扫了裴澄一眼,一句“管教不严”,将自己的罪责推脱的干干净净,太子打的好算盘,又非父子,管教不严站不稳脚,若说管教不严,说到底童管还是朝廷官员,那岂不是圣上也有责任?
裴烬知晓此事不会牵连到太子,在童管溺江时,这件事就泄露了风声,不过扬州之事闹的太大,走漏风声也是正常,不过这事闹的越大越好,让百姓都有心有疑窦,太子詹事童管,每提起这个名字,就会说到太子,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民心是储君的根基。
泰和帝放下奏本,并未搭理裴澄这话,“荣宣伯。”
江浸月往前几步,“微臣在。”
“此事朕便派你彻查,查清童管及其幕后之人,必定要还扬州百姓一个公道,盐价关乎民生,谁也不许沾染半分。”泰和帝最后这句话是对百官说的。
“微臣领命!”江浸月心中一叹,忽然觉着裴修炎别回来为好,一回来就给他找事干。
裴澄攥紧了手心,虽他已处理干净,但荣宣伯和裴烬是一伙的,难保不会出纰漏,还有父皇的态度,有些难以捉摸,可他却不能表现出任何异常。
“还有何事要奏?”
百官此刻心思各异,从前秦王和太子兄弟手足还算和睦,可秦王这次回来,似乎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裂痕。
太子虽是储君,可秦王手握兵权,得圣上宠爱,况且二人皆非嫡子,只不过太子是皇后养子,说起来都是庶子,这两人谁能笑到最后还未可知,难不成秦王殿下也要参与夺嫡?那朝堂可就热闹了。
“启禀圣上,微臣有本要奏,原大理寺卿乞骸骨,大理寺卿一职已空缺一月有余,还请圣上早下决断。”吏部尚书站了出来。
泰和帝沉了沉眸,大理寺乃是三司之一,与刑部,御史台同等重要,他已考虑许久还未决断其人选。
“诸位爱卿可有举荐人选?”
众人鸦雀无声,大理寺卿可是朝廷要员,非等闲人不可担任,举荐事小,若是出了岔子事大,是以不敢随意出声。
这时,太子裴澄再度站了出来,“父皇,儿臣举荐一人。”
“哦,太子举荐谁?”
“儿臣举荐秦王,三弟此次破获扬州私盐案,足智多谋,能辨忠奸善恶,才得以铲除扬州之祸,为民谋福祉,乃是大理寺卿不二人选。”
第37章 . 第十更“儿子,你不会是不行吧?”……
太子这话一出,场面登时沸腾,都不明白太子这是何意,方才秦王上奏参的可是东宫詹事,无论最后私盐案与太子是否有关联,但东宫的名声势必会有些影响,现下太子却举荐秦王担任大理寺卿这样至关重要的官职,难不成是以德报怨?
虽说也有皇子担任官员的先例,可到底秦王是在战场上厮杀多年之人,他能担任得了大理寺卿这个官职吗?这可不是张张嘴皮子就能办好的差事,瞧瞧大理寺卿为何早早乞骸骨,再瞧瞧大理寺卿积累了多少陈年旧案,破案哪是容易之事。
三司之中,除去刑部侍郎荣宣伯,还真没个杰出的人才,若不然荣宣伯也不会如此被圣上厚待,在少年官员一辈中,可是佼佼者,连私盐案都全权交托给荣宣伯。
泰和帝也有些怔愣,全没想到太子会举荐裴烬担任大理寺卿,虽说泰和帝暂时也不想裴烬再回西疆,若不然苏贵妃又要和他闹了,可大理寺卿却不是个清闲的职,忙起来不比上战场轻松,且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但凡有哪件案子办的不好,裴烬便难免会受到百官质疑,百姓诋毁。
裴烬这五年在西疆好不容易建立了在百姓心中“战神”的名声,被百姓拥护爱戴,可不能就这样毁了,因此泰和帝打算另选人才。
裴烬却微不可察的勾了勾嘴角,原来江浸月说的是这件事,真是长了一张乌鸦嘴,不过太子此举,正合他意,遂躬身行礼道:“父皇,儿臣愿暂时担此大任,直至父皇选出合适的人选。”
百官哗然,秦王莫不是疯了?他可是手握西疆三十万兵权,若是担任大理寺卿一职,那手上的兵权便得交还,如此大的权力,用来交换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大理寺卿一职,无人想得通秦王是何意。
泰和帝也攥了攥手指,此事裴烬并未与他说过,且裴烬先前不是不想掺和朝政吗?若是担任大理寺卿一职,便难免要掺和到朝政里,还有西疆可是他经营了五年的地盘,泰和帝原本还想将西疆划分为他的封地,这样即便日后他驾崩,太子也不能拿裴烬如何。
如今这一出,是泰和帝没想到的,但既然裴烬说了,他也不会阻拦,他这个儿子心思深沉,行事老练,不会让他失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