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治国方面的学术文章,取名为孟子奖。
  用古圣人之名,来命名此大奖,这够噱头吧。
  之所以不用孔子,那是因为孔子地位太高,张斐有些不太敢用,而孟子则是在宋朝期间,这地位才开始大幅度上升,也深得宋朝文人的推崇,无论是司马光,还是王安石,都比较推崇孟子。
  因为孟子的思想,是能够有效缓解宋朝当下的社会矛盾,同时孟子强调的君臣关系,也是非常符合共治天下的思想。
  在孟子的思想中,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是一个双向关系,宋朝很多大臣,都是这么认为,君主看我不爽,我也不哄着你,老子回乡务农去,谁还离不开谁呢。
  这孟子有庙奉祀就是始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
  但现在还没有神化,用孟子来命名,既不会冒犯,又能增加分量。
  既然有文人奖,武人自然也不能落下,不然的话,可能又会出事,关键现在赵顼非常重视军事发展。
  于是,在军事方面的学术文章,设太公奖。
  这太公就是姜太公。
  由诸阁学士共同来评估。
  五年评估一次。
  然后由皇帝亲自下旨奖赏-——奖金为一万贯。
  总之,是牌面给足。
  这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爆文坛。
  文人们是欣喜若狂啊!
  孟子奖。
  听听这名字!
  不得了啊!
  而且是诸阁大学士来进行评估。
  这专业性。
  况且五年才选一次,科举才三年,可见这分量之重。
  如此种种加成,此奖一出,立刻成为文人的最高荣誉殿堂。
  皇帝?
  就算不是皇帝亲自下旨,也不打紧,皇帝懂个鸡儿,他就是一个颁奖的吉祥物。
  对此,文人都表示非常满意。
  这里面有一个因素,就是国子监的崛起,导致科举正在渐渐弱化,而且科举只是涉及到年轻学子,不是所有文人。
  文人始终没有一个华山论剑,可以争天下第一的舞台。
  虽说文无第一,但是文人们又特别爱争高下,尤其是宋朝的文人们非常好这一口,因为政治环境比较宽容,王安石、苏轼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天天写文章,评论时事,批评宰相。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