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26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且手头也是做过几个知名大项目的。
  除了最开始参与建设的市剧院项目,他们前年还参与了海浦宾馆的建设。
  海浦宾馆是地区定下的外宾接待宾馆,楼高25层,是目前海浦最高,也是最新的地标性建筑。
  从动工那天起,就引来了许多老百姓的关注,就连宋恂经过那里的时候,偶尔也要驻足观看一下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
  做过这个项目以后,团结公社建筑营造厂的资质和口碑立马提升,现在出去拿工程已经很有底气了。
  不过,渔业公司的启动资金只有十五万,按照宋恂的预计,这两个月搞冰鲜鱼出口贸易,如果能收到1000吨鱼,那么他们大概能到手35-45万左右。
  原本他们是想把这些钱拿出来搞基础设施建设的,但是这几十万一旦拿出去,后续给船员搞培训就会很吃紧。
  宋恂上任以后,四处找关系,好不容易与南方那个搞渔业补偿贸易的渔业公司取得了联系。他找到了对方的一位副经理,打听与外商合作过程中能够公开的一些细节。
  这家公司当时从日本请来八个船长和轮机长,一方面是在己方船长没有正式出师前,请人家帮忙开船去海里捕捞,另一方面,也是请这八位专家为己方人员进行培训的。
  宋恂联系到的这位副经理并没有藏私,直白地告诉他,请来这些专家的价格不菲。
  八个人,每年要拿共计六十万元的工资。
  而专家的工资是不包括在外汇贷款里的,需要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个价格宛如晴天霹雳,直接把宋恂炸懵了!
  八个人,六十万的工资是什么概念?
  年薪75000元,月薪6250元,是我们院士、总工月薪的20倍……
  宋恂跟郭志勇一合计,卖鱼的钱不能动,无论他们是否要邀请外国专家过来指导培训,都得在账户上留点备用金。
  所以,他们干脆就找那些规模大的建筑单位,先交10%的预付款,剩下的款项,等工程结束再说。
  刘二喜听他讲了原委,沉默地琢磨半天问:“你们这个工程造价大概是多少的?”
  “有几个建筑单位帮忙估价是40-50万左右。”宋恂笑道,“我们这个是小打小闹的买卖,跟海浦宾馆的项目可不能比。”
  刘二喜摩挲着手指,想去兜里摸烟,不过看到旁边欢吃欢造的双胞胎,便顿住了动作。
  宋恂的家庭背景在瑶水村不是什么秘密,所以刘二喜早就知道宋恂是啥人。
  对方这些年的发展势头一直很猛,去年还去了党校学习。
  刘二喜整天在地区和县里周旋,也多少知道点去省委党校进修是啥意思。
  很多人都说宋恂从党校毕业以后肯定要留在省城了,即便回海浦也一定会升职。
  然而,他这次回来确实是升职了,副处级干部,只不过,被弄去搞企业了……
  刘二喜看不出这家小公司有啥发展,但他很看好宋恂本人的发展。
  宋恂能放下省城的机会,重新回到海浦搞企业,就说明这家公司肯定是有些搞头的。
  他们目前能做的工程还只是建设那些没什么看头的宿舍和仓库,但是难保以后不会有更大的项目。
  他在社会上闯荡了这么多年,深知搞企业不能只看眼前的蝇头小利,眼光得放长远些。
  海浦宾馆的项目做了一次,近期很难有第二次,但渔业公司的基础建设不一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