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二叔三叔自是满口答应“甚好甚好”“该当的该当的”。就是江二婶虽眼红,想到还剩二百一十两呢,还是把话憋了回去。
  “剩下二百一十两,我们想着先趁着农忙完,天气凉下来,石料放得住,请工也便宜些,就盖一栋青砖瓦房出来。”
  “不知阿嬷阿爹欲盖多大的屋子?”江老大问出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江老伯咳嗽了一声,道:“我老两口想着,既然都要盖了,那就人人都住新房子吧。”
  “可不,我们长这么大都还没住过青砖大瓦房嘞!”江二叔掩不住的兴奋。
  王氏啐了一口,“去去去,别说你个瓜娃子了,就是你老子娘苦了一辈子也没住过嘞!”
  “以后你们每家至少得有三个小的,每人一间也得九间嘞,再加几个大人的也得四间,明面上还得有待客堂屋。存放粮食倒是可以就着现在的旧房子,灶房也可以先不盖新的,先将就着用用,等哪日要办红白喜事了再另起。”
  照江老伯这样每家四间屋的安排,数量上至少就得盖出十四间来,如果再按照每屋最少长宽分别为一丈二和八尺的规格,换算成现代单位,那占地至少得有两百个平方。当地建筑以一层平房多见,如果不修建出二层楼房的话,这两百平方也是够广的了,光现在的院子是不够的,除非把现住的老房子拆了,但听老两口的意思是不拆旧房子?
  还好不用江春困惑好久,王氏已经想好怎么盖了:“前院有枇杷树和石榴树,留着以后也是进项,我们就不拆了。只待冬月里,草木枯黄了,把后院菜地填平,就着菜地动土。到时候咱也学着东昌府里,盖个两层的大瓦房。”明显东昌府如何那是江老伯回来宣讲的。
  果然,众人听得都神采奕奕起来,两层的青砖大瓦房哩,就只在苏家塘和县里见过,到时候江家可就是王家箐的头一份了!
  江春倒不在意“财不露白”,毕竟自家住得舒服才是正经事不是?况且,现在手里钱财是足够的,还让劳苦了一辈子的江老伯王氏等人,只窝在土墙茅草屋里度过晚年,也不是她努力挣钱、改变命运的初衷。
  “只不晓得这得花多少银子嘞……”江老大还是愁钱不够使。
  “大哥你也是杞人忧天,这二百多两那是足足的够了,要是不够,不还有这一箱子的好东西嘛?随便典一件出去都够咱们花用的了……”
  “整日间只会望着别人碗里的,你自己怎不去挣两文回来?这箱子是春儿的,谁也别给我打那主意!只要我老两口还在一日,这箱子就得我们存着,日后春儿出嫁了自是要搭给她的。”二婶的话还未说完,已是被江老伯喷了一顿。
  闻得此话,难得高氏抬头看了上首的公婆一眼,似还有意无意地挺了挺腰杆。
  小江春颇为意外,没成想爷奶平日虽管得严,扣得紧的,但在这种原则性问题上至少没让她失望。
  话已至此,王氏狠狠瞪了二婶杨氏一眼,只得轻手轻脚打开箱子来,让众人瞄了一眼,隐约可见里头的金饰似乎闪着神秘的光芒。还来不及细看呢,她就“啪”的一声合上了箱子盖儿,道:“看到了?这可都是我大孙囡的,谁要是敢打歪主意,我就剥了她的皮!”又重点瞪了杨氏一眼。
  二婶只得讪讪的闭了嘴,但那骨碌碌直转的眼睛似乎只有小江春注意到。
  至此,众人暂且商量好收种完盖房子的事来。当然,说是“商量”,其实也就是上头两个大家长计划好了,再来告知下头儿女一声的,大家已都习惯了这样的模式。
  王氏还道等哪日闲了要往梅子箐去一趟,请个风水先生来瞧瞧,择个动土的日子。众人皆无异议。
  接下来几日,王家兄弟几个日日不间断的背包谷,三个大点儿的孩子则是提了箩筐在后头捡捡洒落的玉米籽。因着就要盖村里头一份的青砖瓦房了,众人皆是干劲十足,只盼着早日将地里庄稼收回来,就能早日动工。
  期间园里菜苗熟了不少,王氏又派小江春去卖了两回,剩下的都难得痛痛快快地给家人吃了。只可惜螃蟹挖不着了,不然也是个大的进项呢。
  当然,江春也没忘了往后山去了几回,蛤~蟆菜该剜的剜,白果该捡的捡。只是迎客楼小二不来收螃蟹了,她没得牛车坐,每次都是爹老倌和三叔帮她送菜,没办法夹带太多私货,只能趁着大人不注意塞几斤进去,也只得了几百钱而已。
  这日,她正寻思着怎么与王氏提议,置办上一件交通工具呢,管它牛车还是驴车的,只要能负重跑运输的,以后江家总有能用上的时候就是了。
  忽闻院门口传来熟悉的一声:“春儿,你阿嬷可在家?”
  第30章 高力
  江春正寻思着置办交通工具的事儿呢,门口传来一把熟悉的声音:“春儿,你阿嬷可在家?”
  她回头一看,门口站着一穿褐色短衫的男子。一眼看去只觉面皮发黄,双目微肿,还胡子拉碴的……这样的舅舅她是第一次见。
  她忙将舅舅请进屋来,不料后头还跟着个小跟屁虫。
  小高力肩上挎了个草皮绿的小包,像是他平日惯用的书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