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第9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54章 #给六国故地的黔首一点仙使神速的震撼#
  不独嬴政,大秦君臣对周邈的印象约莫都是:似六国贵族子弟,至亲宠爱,衣食丰足,读书为娱,未经疾苦。
  但不倨傲凌人,反而善良赤忱。
  可此时,却以一种‘不过寻常’的语气,说起贪腐乱象。
  乍然之下,大秦君臣不免惊讶,可很快便也明悟了。
  越是豪富、权盛,越能深谙俗世阴暗,只因为他们身处其中。
  耳濡目染,性情天真如周邈,也已颇晓贪腐之事。
  何况从周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可能也是见多识广而已。
  “……因此贪腐总是不能禁绝。尤其如今六国故地的基层官吏,许多都不曾归心大秦,自然不会尽忠尽责地办事。”
  “科举取士尚未举行,又不能替换掉现在那些官吏。”
  李斯反驳:“即便来得及科举取士,替换一遍六国故地的官吏,也收效不大。
  全因至少前三届科举取士,应试者都只会是现有的士人——六国故地的应试者,自然也只会是六国士人。”
  李斯这话与大朝贺当晚张良的见解类似,大秦君臣也都有此共识。
  科举取士,本就是缓解基层官吏不足的同时,又收归六国遗民之心。
  “新官吏依旧会是六国士人,换汤不换药罢了。”
  周邈一愣,反应过来,似乎异地为官制度的确立,是始于汉武帝。
  “李廷尉所言,是建立在‘本地为官’的当下旧制上的。”
  既然说到这里,周邈也就简单插叙一句:“针对郡县自治现象严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倒是可以采取‘仕官避本籍’的‘异地为官’制度。”
  “科举取士为朝廷提供了可供调配的官员,朝廷有了人力资源储备,自然就能避籍指派官员任职了。”
  “虽然异地为官,针对的是官而非吏,吏员仍旧会拉帮结派,但官员可以辖管吏员,而且异地官求政绩,本地吏求财富,立场不同,也降低了沆瀣一气的可能。”
  只是降低可能,毕竟还有不求政绩也求财富的官。
  周邈就是‘历史文明智慧的搬运者’,只能浅谈两句异地为官制。
  殿中大秦君臣却能当
  即恍然明悟。
  负责施行科举取士的左丞相隗状,敏锐道:“陛下‘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此举充实关中的同时,也削弱了六国故地的本土势力。正好方便大秦异地派官,如此更能加强掌控六国故地了!”
  “左丞相记下此制度,待到科举结束授官时,即可顺理成章施行下去。”
  嬴政言罢,看一眼茫然无所觉的周邈。
  果真是身怀宝山不自知。
  异地为官制只是题外话,但隗状却从中得到了灵感!
  ——以科举取士一事,制约此次修建驰道中会出现的贪腐乱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