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第11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徐景珩肉疼心疼:“……书房窗外的梅花树下。”发现皇上人一跳就要去挖,赶紧喊一声:“等到喝的时候再挖。”
  皇上自然知道这样的存酒不能动,围着梅花树转两圈,越转眼睛越亮:“徐景珩,豹房的梅花林子里头,有没有埋酒?”
  “有。皇上一出生就埋了。等皇上长大去挖。”
  皇上激动:“有没有埋宝贝?”
  “有。据说当年先皇俘虏漠北小王子,赎金都埋起来。还有剿灭宁王的家产,也都埋起来。都给皇上。”
  皇上更激动,小胖手抓住徐景珩的衣襟,却是一眼瞧见他眼里的笑儿,气哇。皇上气得大吼:“宝贝没有,酒有没有?”
  “有有有。等皇上长大了,就去挖,保证有。”
  皇上稍稍消气,呱呱呱:“徐景珩,我明白了。酒色财气的本质,不用喝酒,不需要长大,人,从一出生就参与其中。”
  徐景珩笑得骄傲:“皇上说得对。”皇上小脑袋高扬,快速洗漱沐浴换衣服,去听青衫客叔叔讲故事。
  徐景珩看着皇上快活,无忧无虑的背影,笑得也快活。
  春天里,过了上巳节,还有清明节、端午节……除了准备南下之外,还有去西域的江南书生,最后的五个人回来北京,北京人夹道欢迎,他们大哭;皇上接见他们,他们对着皇上好一场痛哭。
  离开的时候,皇上是和春天一样软乎乎的一团儿,现在六岁了,茁壮成长,长得很好,鲜活、亮堂。他们就感觉,所有的苦,都不是苦,苦尽甘来的这一刻,一切付出都值得。
  皇上也哭。皇上听着他们的诉说,眼泪汪汪。看完他们画的西域地图,更是感动。
  皇上和文嘉五个人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大明人走出去这一步,朕很骄傲,朕为大明人骄傲,朕为你们骄傲。”
  说的文嘉五个人又是大哭一场。
  这一次出门,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重大到无法想象。他们也没想过这么久,他们也没想过会有这么多的磨难,更没想过,会见到那样一个叶尔羌汗国。
  “皇上,古人说华夏、华夷,皇上,华夷可以是一家吗?”文嘉哭的眼睛通红,也知道自己的言语大不对,却还是要说,“皇上,草民一路行走,皇上,他们也是人。他们的环境不好,顽强生存,他们的文化不如大明,但他们向往大明。”
  皇上认真思考:“和平互市以来,朕也有思考。华夏也好,蛮夷也好,和平是最好。朕现在也不知道答案,因为现在是乱久了,人心思安。可是十年后的情况,谁也不知道。
  但是朕承诺,大明人,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其实也分不出来了,那南海人,都黑乎乎的。”
  文嘉没忍住笑出来,五个人都笑。毛澄的小儿子擦擦眼泪,哭道:“皇上,草民记得,上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北京城沉重庄严,如今多了一份生机勃勃。这都是皇上的恩德。”
  “皇上福泽四海,造化苍生。皇上的心胸和海洋一般大,接纳南海之人。皇上,草民相信,九州万方的子民,都会感受到皇上的胸襟,前来归附。”
  皇上听他们拍龙屁,大眼睛眯眯成一对月牙儿:“满速儿汗和叶尔羌汗王,朕都有册封。去年他们都送来贡品,很有诚意。朝贡很好,互市也守规矩,朕听说,山西甘肃,如今好多民族混居,到处是喇嘛行走,都好。”
  “河套那里的顺义王,前几天刚来信说,大明文人去西域,怎么不去他那里?热情邀请大明文人去他那里游玩,那些年轻人都学你们,嗷嗷叫着要去。气得礼部天天生气,说这是顺义王的圈套,巴不得内地文人都留在河套。”
  五个年轻人一听,又哭又笑。文嘉他们一路回来,收到太多热情挽留,实在是深有体会。
  “皇上,他们求知若渴,一心希望内地读书人过去教书。”
  “不行不行。”皇上头摇的拨浪鼓一般:“大明缺读书人。大明要建设很多蒙学馆,各地方都建,不光学四书五经,还主要学习医学,大明大缺人才。”
  !!!
  五个人震惊,他们听说皇上的湖广改革,工科学院,没想到皇上还要普及识字和医学。
  皇上感叹:“出使奥斯曼的使节在回来的路上。来信说,奥斯曼的苏莱曼一世,有小学、中学、大学。学生们阅读、写作,学习教义。小学毕业后,想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进入中学,学习语法、形而上学、哲学、天文学和占星学。更高级的是大学……”
  “朕知道,大明的学院很多,蒙学馆和书院普及,江南都出来不少女学馆。可还是不够。奥斯曼的学生结业后,做伊玛目神学或教师。大明缺教师,大明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科举,不是为了教书育人,这需要改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