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一桩事,是派三九二十七名观农使,秘密前往这报灾的九省,游历往来后跟朕如实禀告。”虞璁严肃了神情,仔细道:“这二十七人都应作普通百姓打扮,彼此独立时间出发,并且互相不得泄密行踪,具体事宜交给农部巡官来办。”
  哪怕没有飞机高铁,也要每年核查政报。
  他的直觉告诉他,某些年年哭惨岁岁求免税赈灾的地区,未必能差到哪里去。
  王守仁听得非常专注,点头表示赞同。
  这二十七人互不知情,出发时间也最好不要一致,每个省派去三人,基本上综合一下回禀的消息,可以还原事实。
  往后每年都要更换探子,不能有任何人去重复的地方,这样官员才无从巴结,甚至并不知道他们的离开与往来。
  “这第二桩事,说起来有些复杂。”
  “朕先讲一遍,你们不一定听得懂——但也照着这图画一遍吧。”
  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困境。
  长江流域的农田虽然享受着肥沃的土壤,但在雨季极容易被洪涝淹没,造成大量的损失。
  但虽然江阔湖多,当地还会较频繁的遭遇干旱的困境。
  ——这个时代的水渠较为简陋,又不可能被定时疏通扩宽。
  这些水渠只要某一段出了问题,后面就有可能都接连着遭殃。
  夏季暑气重,小河溪流都可能被蒸发到干涸的地步。
  但百姓不可能在酷热下还长距离跋涉担水,庄稼便极有可能因此而纷纷枯萎。
  虞璁解释的清晰明了,还示意鹤奴展开早就准备好的南部地图,给他们看朱笔标记的位置。
  “这附近一带的水渠,肯定有年老失修,有断裂或堵塞的境况。”他思忖道:“在这种地方还出现旱情,着实不应该。”
  一旁的杜大人听得略有些不安,试探道:“皇上可是想新修水渠,再重新加固疏通一次?”
  如果这么做,大可能得不偿失,还可能耽误百姓耕种收割,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不,针对这片地区,朕有一个建议。”
  虞璁拾起粉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桑基鱼塘。
  他侧了侧身子,示意鹤奴再推一块黑板过来。他拿了粉笔,在黑板上画起画来。
  简笔的河流朝某处流去,还有高低不平的田垄,他又用箭头打了几个标记,示意他们仔细来看。
  徐阶看到这里,忍不住心里赞叹了一句。
  多亏皇上出生于民间,不似这京城里的皇帝代代生于紫禁城,起码知道田垄是个什么样子,也更懂该如何关心民间疾苦。
  虞璁画了一半回过头去,见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望着他,心里压力有些大。
  “桑基鱼塘,其重点在于将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将挖出来的泥土堆在四周筑成塘基,这样既可以减轻水患,又可以养殖鱼类。”
  他用粉笔画了几条游鱼,又在旁边补了几棵树:“这塘基上要栽种桑树,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蚕沙还地,全部培回农田之中,有助于粮食收成。”
  这低洼的土地,自然在河流两侧,只是没有被开发而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