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5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夏原吉虚心求教般问道:“具体说说。”
  李志刚看向周昌:“还是你来说吧。”
  周昌并没有推脱,直言道:“以里程来论,《大戴礼记》记载,三百步为里,《度地论》云,三百弓为一里。周时以六尺为步,一里是一百八十丈,唐及以后,皆是五尺为一步,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
  “朝廷在测里程时,往往以人步量为主,找个人走个三百六十步便是一里,但这个标准是不对的,每个人的步幅不同,每一次迈出去的距离也不同,城外十里,实际上可能不到十里,也可能是十里还多,并不标准。”
  夏原吉点了点头,这一点确实存在,只不过影响并不大,多走几步路还能锻炼身体,少走几步路也能休息休息,不需要太在意吧?
  周昌严肃地说:“夏尚书,标准不规范,带来的问题极是严重,对百姓来说不影响,可对国子监影响太大。就以火车来论,他半个时辰走多少里程,多少煤炭能走多少里程,多少速度走过多少里程,必须有一个精准的衡量,一旦计算错了,火车很可能无法做好制动,可能停在尚未进入站台或穿过站台处。”
  夏原吉脸色终于变得凝重起来,认识到了度量衡标准确定的重要性。
  周昌指了指地面,又指了指衣襟,沉声道:“朝廷在尺度上的标准并不规范,还分了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三种,营造尺与量地尺基本一致,可裁衣尺却是另一个尺寸。随着国子监深入研究,许多尺寸也不够用了。比如时刻问题,时辰、半个时辰,四刻,三刻、两刻、一刻,这些都不好用于计算。”
  “总不能这边计算着,那边安排人去盯着日晷看刻度。一炷香、一盏茶的时间更是笼统,无法用于更进一步的求解。国子监与皇上正在商议,设置更精准的时间,匠学院正在研究擒纵器,准备制造出更精确的时间机器。在刻度之下,进一步精确。”
  夏原吉也算是博览群书之人,可对于擒纵器并不了解。
  李志刚解释道:“擒纵器,本是唐时比丘僧一行所创,后来张衡的浑象仪,张思训的浑仪,苏颂的仪象台都是用了擒纵器,类似于精准的撞钟机械。匠学院想利用这种擒纵器发明一类钟表,以实现时间的度量。”
  “时间是一个极关键的单位,国子监许多研究都需要用到,没有一个确切的单位,代入求解,许多时候得到的结果只是粗略大概,无法精准。”
  夏原吉明白过来,时辰与刻等时间表述已经无法跟上研究需要,需要将时辰分解,将刻分解若干份,精准到一瞬的时间长度。
  周昌继续说:“除了这些,还有重量。百姓称量,斤两足够,但国子监许多研究都已经深入到了铢、锱,但这些单位有时候也并不合适,需要寻找更合适的单位。以铢来论,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这里属于二十四进制,可国子监筹算中主要使用的是十进制,过于复杂的进制会导致计算繁复……”
  夏原吉连连点头,然后问道:“这些事关国子监研究,确实需要早点确定下来。只不过,这些与清丈……”
  董伦笑道:“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若清丈尺寸不确定,岂不是会出诸多问题。他们想要先确定亩的尺寸,继而确保整个清丈工作不出问题。”
  夏原吉恍然。
  里有问题,亩也有问题。标准不细化总不行。
  周昌保证道:“匠学院可以制造大中小尺绳,并在尺绳之上标注上尺寸,以尺绳去清丈田地,想来速度会快上许多,也更能消除不必要的麻烦。”
  夏原吉起身,深深作揖:“这可是关乎万民之事,夏某多谢。”
  周昌还礼。
  经过商讨之后,夏原吉确定了清丈策略,并在国子监的全力配合之下,开始推动清丈前期准备工作。
  国子监度量衡的讨论越发激烈,也逐渐摆上明面之上,一些方面急切需要新的单位,比如温度单位,如何确定温度,如何实现温度的测量,多少温度能融化金属,都需要给出一个标准。
  度量衡问题的讨论,是国子监前进道路之上极重要的事件,只不过这些人并不清楚,这个事件将奠定大明的科技地位。
  朱允炆对于国子监的进步很是欣慰,眼下一切都走上了正轨,火车开始向商人开放,并在商人那里拿到了不菲的“广告费”,一些商户凭借着“火车广告”打出了名声,比如沈氏绸庄,常氏北货等。
  有了这些钱财,户部的压力少了许多,匠学院也能够进一步更新与迭代火车。
  新一年的财政预支计划又开始了,六部开始吵架、拍桌子,朱允炆却和朱文奎一起泛舟后湖,享受难得的春光。
  在吵架没分出胜负之前,朱允炆不打算让朱文奎回去了,免得他对大臣的美好形象崩溃……
  「明代一里的实际长度是五百七十六米,但在文章内所使用的“里程”,皆是按照现在五百米一里的标准计算,特此说明。另外,五尺一步,这里的步指的是左右脚交替走过的距离,而不是现在一只脚踏出去的距离。」
  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乖乖听话,否则弄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