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金巷 第122节(3 / 4)
两人霎时清醒过来。
沈约看着眼前人,还没来得及说话,姚之如已低头掩住自己有些发红的嘴唇,羞涩地匆匆说了句:“那我也先回去了。”
沈约忙道了声:“你到时来送我么?”
姚之如脚下未停地飞快回了个“嗯”。
她慌乱间甚至都忘了和刚进门的谢暎打个招呼。
沈约清了清嗓子,定色对来人道:“你找我有什么事么?坐下说吧。”
谢暎起先还不知道姚之如在急什么,这会子一见沈约这绯红未褪的脸色和故作镇定的姿态,顿时明白了。
他微微笑笑,也不点破,只说了句:“打扰了。”然后问道,“我听说,你要出路按察?”
第131章 消息
一谈到正事,沈约很快就恢复了平常的理智。
“嗯,”他说,“后天一早就走。”又问道,“你特意为此事来找我,是有什么问题么?”
谢暎笑了笑:“倒也不是。”他说,“这是司农寺的内务,稼卿如此安排也是看重你。我不过是想在你临行前先说两句自家话,不然到时怕娇娇和姚小娘子听了又要多想。”
沈约想到姚之如刚才担心的样子,了然地弯了弯唇角:“我明白。无晦想说什么?”
谢暎斟酌了一下,开口说道:“此次常平新法,是要求所有农户都要贷青苗钱,你我都知道这其中恐有些人会不满,你此去虽是代表司农寺按察,但还是要小心。”
沈约听了,点点头道:“我知道,谢谢。”
谢暎也不好把话说深了,只再道:“这条路虽不易行,但你一心为民,相信官家也都能看得见。”
沈约不料他会突然说出这样一番话,不由笑了笑,说道:“无晦既也觉此路是造福社稷民生之事,为何不与我同往?”
谢暎委婉地笑道:“你我虽在不同的位置,但也都是替官家办事,又何分彼此。”
有些话他只能点到为止了。
他没法告诉沈约,几日前官家在殿上召见大臣,曾有人当面嘲讽司农寺忙活半天,结果这次和常平春贷一起收取的夏税也没见多长几分。这话往深思,令谢暎颇怀疑是放贷效果不佳的缘故。
这大约也是促使冯彧这么快就派人按察各路的原因。
但为何会如此呢?
谢暎想起曾从陶宜那里还有朝上听到的财利之说,觉得问题不外乎出在两个阶段:给或者用。
常平新法是先在京城试行的,“给”这个阶段肯定无人敢出错,那就多半是“用”了。
所以他后来好奇之下去看过,然后发现在放贷的地方附近不远竟新开了三家官营酒坊,而且每家都设了容色出众的官妓当垆卖酒。
这还是在京城,那么其他各路呢?在那些农户更多的地方呢?
他担心沈约会被中间那些不明不白的拉锯给牵扯进去,若要避免被人用来做矛,大概唯一的办法就是秉持初心,从“本”入手。
也就是“一心为民”。换句话说便是以民为主,莫要去考虑派系得失。
这是他自己一贯秉持的中立之路。
谢暎也是在那个时候突然明白了陶宜曾提点他待在记注官这个位置上,需“多听多看多思,但要少说”是什么意思。 ↑返回顶部↑
沈约看着眼前人,还没来得及说话,姚之如已低头掩住自己有些发红的嘴唇,羞涩地匆匆说了句:“那我也先回去了。”
沈约忙道了声:“你到时来送我么?”
姚之如脚下未停地飞快回了个“嗯”。
她慌乱间甚至都忘了和刚进门的谢暎打个招呼。
沈约清了清嗓子,定色对来人道:“你找我有什么事么?坐下说吧。”
谢暎起先还不知道姚之如在急什么,这会子一见沈约这绯红未褪的脸色和故作镇定的姿态,顿时明白了。
他微微笑笑,也不点破,只说了句:“打扰了。”然后问道,“我听说,你要出路按察?”
第131章 消息
一谈到正事,沈约很快就恢复了平常的理智。
“嗯,”他说,“后天一早就走。”又问道,“你特意为此事来找我,是有什么问题么?”
谢暎笑了笑:“倒也不是。”他说,“这是司农寺的内务,稼卿如此安排也是看重你。我不过是想在你临行前先说两句自家话,不然到时怕娇娇和姚小娘子听了又要多想。”
沈约想到姚之如刚才担心的样子,了然地弯了弯唇角:“我明白。无晦想说什么?”
谢暎斟酌了一下,开口说道:“此次常平新法,是要求所有农户都要贷青苗钱,你我都知道这其中恐有些人会不满,你此去虽是代表司农寺按察,但还是要小心。”
沈约听了,点点头道:“我知道,谢谢。”
谢暎也不好把话说深了,只再道:“这条路虽不易行,但你一心为民,相信官家也都能看得见。”
沈约不料他会突然说出这样一番话,不由笑了笑,说道:“无晦既也觉此路是造福社稷民生之事,为何不与我同往?”
谢暎委婉地笑道:“你我虽在不同的位置,但也都是替官家办事,又何分彼此。”
有些话他只能点到为止了。
他没法告诉沈约,几日前官家在殿上召见大臣,曾有人当面嘲讽司农寺忙活半天,结果这次和常平春贷一起收取的夏税也没见多长几分。这话往深思,令谢暎颇怀疑是放贷效果不佳的缘故。
这大约也是促使冯彧这么快就派人按察各路的原因。
但为何会如此呢?
谢暎想起曾从陶宜那里还有朝上听到的财利之说,觉得问题不外乎出在两个阶段:给或者用。
常平新法是先在京城试行的,“给”这个阶段肯定无人敢出错,那就多半是“用”了。
所以他后来好奇之下去看过,然后发现在放贷的地方附近不远竟新开了三家官营酒坊,而且每家都设了容色出众的官妓当垆卖酒。
这还是在京城,那么其他各路呢?在那些农户更多的地方呢?
他担心沈约会被中间那些不明不白的拉锯给牵扯进去,若要避免被人用来做矛,大概唯一的办法就是秉持初心,从“本”入手。
也就是“一心为民”。换句话说便是以民为主,莫要去考虑派系得失。
这是他自己一贯秉持的中立之路。
谢暎也是在那个时候突然明白了陶宜曾提点他待在记注官这个位置上,需“多听多看多思,但要少说”是什么意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