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攻的种田科举路 第10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谢景行眸光微闪,道:“不急,明日我会将文章交于你,到时你看了便知道了。”
  祝世维目光炯炯看着谢景行,“行,容你卖个关子。”
  谢景行嘴角轻扬,“老师只需要回去同黄娘子商量将期刊送去学堂一事,这事也并不简单。”
  祝世维也知,若能将期刊送去学堂,对他们是大大有利,可要往哪些学堂,只送官学,还是所有书院、义学、私塾都送?
  是免费送?还是让学堂统一订购?
  每个学堂人员不一,若要送,又该送几本?又要通过哪些人对接?
  莫忘了,山长为教授,从九品,品级低,教官只能勉强算作不入流,可无论是府学的山长还是教官,可都算是朝廷的官员,若是私学,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甚至有才名远播的大儒。
  这些事情谢景行是完全插不了手的。
  本想留祝世维在家歇下,他却急着回去同黄娘子商议事情,推拒了。
  将祝世维和屿哥儿送走,谢景行同往日一般进了书房,只不过他没有从一旁书架上拿下昨日未读完的书继续读,而是取了张宣纸铺平在书桌上,将蜡烛凑近,研了墨,从笔架上取了毛笔,沾了墨,悬于宣纸之上。
  既然说他文不合规,那他便写一篇合规格的文章出来。
  天外居士名号传得远,可谢景行在通州府名气也不低,而他是如何传出才名的,不就是因为那一套《四书五经集注》吗?
  《四书五经集注》是由原文、注解和旁注组成,那他在写新闻稿时,也可以先用合乎规范的文体写一遍,又在旁边用白话文写一遍。
  八股文应付天下读书人,白话文供百姓们传读。
  第一篇文章,还是借由通州府和卫庆省案件,上次是获罪,这次是受刑,源头都是晟王为太后修建行宫和庙宇而让安平省三省税收翻倍一事,那便还是以此作文,还可以将他写新闻的初衷融于其中,他总得对得起屿哥儿为了他而同窗辩论的那些话。
  题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注:明朝状元王鏊)
  原文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句是典型儒家思想,核心为“富民”,鲁国所征田税为十分之二税率,可如此鲁国国库也不充盈,甚至十分紧张,孔子弟子有若提出的意见便是消减税率,认为税率降低之后,百姓负担会减轻,百姓富足了,国家自然也就富足了,若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而强加征税,短时间内国库会充盈,但百姓会民不聊生,由此会使得鲁国国家经济逐渐衰退。(注)
  以“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
  承题句为:“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接着是起讲句:“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起讲句同样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不过是本章前面的内容,言道的是轻傜薄赋,偏偏晟王所为与之截然相反。
  起股第一股:“闾阎之内,乃积乃仓...”
  起股第二股:“里野之间,如茨如粱...”
  出题句由百姓转向君王:“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中股第一股:“吾知藏...”
  中股第二股:“蓄诸田野者...”
  后股第一股:“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后股第二股:“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束股第一股:“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
  束股第二股:“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