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后晋和契丹第三战(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石重贵听了使者添油加醋汇报的情况之后,也很生气,就想给契丹一点颜色瞧瞧,也没有想过再次议和。
  但是事后耶律德光曾经亲口说过:“要是晋朝方面再来一次,我就答应他们议和了,南北也不用再打仗了。”当时真正对契丹的打击也是很大的。
  言归正传,石重贵等人都相信了赵延寿的投降,于是就准备派人去接应赵延寿,只要赵延寿一投降立刻接管北方数个州,随后顺势收服幽云十六州,甚至可以考虑直捣黄龙,击溃契丹。
  这一次要是顺利的话,总的来说危险不大,但是功劳却是不小,于是这样的好差事又落在了他的姑父身上,石重贵把这件事交给了他的姑父来办。
  但是他却不知道,现在虽然名义上石重贵他还是皇帝,但是拿他当皇帝的人已经不多了,杜重威就是一个,他觉得石重贵没啥了不起,对自己还不是恭恭敬敬的,他也想当皇帝,但是能力不足,但是只要是有机会他就想取而代之。
  还有一个人叫做刘知远,他当时驻守在河东,兵强马壮,但是却是只扫个人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他仅仅把进攻自己契丹大军赶了回去,至于河北那边,他懒得管,更不想管。而石重贵的安危,是死是活跟他关系也不大(石重贵猜忌他,他和石重贵之间关系比较恶劣。)
  杜重威带着大军,但是我们上面也知道了他这个人胆小懦弱,但是却是一个窝里横,纵观他在这一场战争中的表现,他干的做多的也是做出名的就是一件事:求援兵
  他不仅自己找石重贵要援兵,而且还发动他在经常的关系,先石重贵建议调出援兵,结果这一下子就把整个后晋的大军全部掉了过去,就连石重贵守卫皇宫的侍卫基本上也掉去了,后方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防备力量了,举全国之力,石重贵全部交给了他这个最信任的姑父。
  但是他没想到他的姑父却是想着背叛他,杜重威带着大军到了前线,但是一听说契丹兵来了。这几十万大军竟然退了,好吧,就算是不打,就算是时机不对暂避其峰,退上一段那也没啥,但是杜重威的退却不是普遍意义的战略性撤退而是一个大撤退。
  但是在半路上还是被张彦泽劝住了,张彦泽和一干大将反复劝告杜重威可以和契丹一战,杜重威这才勉强同意扎营,而不是进攻。
  本来契丹一看晋军停了下来都想撤军了。但是又看到晋军正在安营扎寨而不是和他们作战,于是急忙占领渡桥,抢占有利地位,准备和晋军决战。
  随后杜重威还是发挥它的龟缩战术,坚决不出战,于是契丹就又顺利的把他们包围了。(可能契丹会觉得,和杜重威这样的人打仗,真是拉低智商。)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晋朝方面出了不少的大将自发出击,但是在占据优势的时候杜重威却不发一兵一卒前去扩大战果,等到一支孤兵被包围的时候,杜重威还是不发一兵一卒前去援助。
  其实杜重威不出战是有原因的,他曾经派他的心腹到契丹方面和耶律德光谈话,耶律德光亲口说了:“赵延寿威望不够,将来占据了中原还是要杜重威来当皇帝啊。”
  其实耶律德光一直都是在忽悠赵延寿和杜重威,他从没想过让杜重威当皇帝,但是杜重威的到了耶律德光的承诺,信以为真。
  不久杜重威就召集大将,在主帐周边埋伏了不少的人马(这一招干的怎么这么有水平,不愧是有名的窝里横。)
  本来这些大将以为是要开战了,一个个摩拳擦掌,但是没想到杜重威是让他们来投降的,谈话间杜重威有暗示他们周围有埋伏,结果在场的大将全部违心的宣布投降。
  随后投降的消息传开,晋军大营哭声震野,说实话,每一次看到这一点,我都很激动,这说明人心可用啊,中原人并没有完全丧失血性。
  等到石重贵得到了消息,他知道大势已去,就准备投火自焚,但是却被部下劝住了,最终对契丹投降,耶律德光进入中原,后晋灭亡。(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