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公则数与沮授争(2 / 6)
“将军独骑出洛,短短时日,先振一郡之卒,现今已拥冀州之众,诚已是威震河朔,名震天下!虽然黄巾狡猾、黑山跋扈,然将军若举军东向,则青州黄巾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随之,将军回师北上,公孙瓒唯能束手就擒,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至此,将军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遂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兴复汉室的大功,将军一定就能够立下!”
沮授的这番战略规划,简而言之,可以把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先消灭青州黄巾,再消灭冀州西部的黑山军,定了青、冀,并越过现为黑山军占据的地盘,拿下并州之后,再以此三州之力,全力进攻最强大的敌人公孙瓒、刘虞,把幽州也拿到手,这样一来,黄河以北的幽、冀、并、青四州就都成为了袁绍的地盘,同时,还能凭借雄浑的实力,迫使幽、并等地的匈奴、乌桓、鲜卑、休屠等各部胡人遣骑从附。
第二个阶段是: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四州在手,胡骑从附,之后,便去打李傕、郭汜等凉州兵团,把天子迎回洛阳,依仗“大义”的名声,再次第铲除凉、豫、兖等西北、中原和扬、荆、益等江左诸州的割据势力。
这个第二阶段,说白了,其实就是原本时空中曹操后来所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此策。——沮授其实乃是此策的最早提出者。
这番整体的战略规划,实事求是地讲,的确是非常的好,既借鉴了当年光武皇帝从河北起家,中兴汉室这条旧路,而且根据现今的背景形势,补充进了迎天子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新的对策,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具有切实的操作性,如果完全彻底地按此行之,确乎就像沮授说的,平定天下,应该非为难事。
袁绍那时听了,欣喜赞同,说道:“此吾心也!”
当即就表他为监军、奋武将军。
当然,任沮授为监军,也不是全因为他的才能,除掉他的才能因素和第一个缘故外,还有第三个缘故,便是袁绍现今帐下带兵的将领如麹义、高览、张郃、文丑、颜良等等,泰半都是冀州本地人,郭图等颍川、豫州士人尽管在袁绍帐下各有重任,可他们都是士人,换言之都是文臣,并非武将,有能力领兵打仗的只有一个,即此前袁绍在西园军中的同僚,时任八校尉之右校尉的淳於琼一人而已,勉强可以再加上袁绍的外甥高干一个,所以,为了能够使部下的冀州诸将心服,他也只能从冀州士人中选一人来做监军,用郭图等的话,定是难以服众。
这也是沮授得任监军的一个缘由。
且不必多说。
只说沮授闻了郭图之言,便就问他,说道:“敢问郭君,为何说我大谬?”
郭图摸着胡子,说道:“黑山贼岂是容易平定的么?黑山贼盘踞在北起常山,南至朝歌,我冀州西部绵延长达数百里的太行山谷之中,那里到处都是悬崖峭壁,莫说进战了,就是入山,也山道狭窄,崎岖难行!我可以断定,短时间内是很难把黑山军平定的。而且张燕虽贼,亦颇有才干,深得黑山军的拥戴,其人又骁勇善战,剽捍捷速过人,故号为飞燕。山谷已不利进战,贼又骁悍,敢问监军,何策足以速胜?而如果不能速胜,消灭黑山贼的这场战争若是旷日持久的话,如此,岂不反是给了公孙瓒在幽州苟延残喘,重新恢复其实力的机会么?那到时候再去打公孙瓒,只怕就不如眼下之易,却会胜负难料了!因此,我说将军此言大谬。”
沮授也摸着胡须,瞅了郭图两眼,不慌不忙,从容说道:“郭君这话听来有理,但郭君却是只见其一,未知其二。”
郭图说道:“如何我是只见其一,未见其二?”
沮授不与与他多说,转对袁绍,继续对袁绍说道:“明公,黑山贼盘踞山谷之间,固是不易讨定,然较与公孙瓒,敢问明公,是黑山贼强,还是公孙瓒强?”
袁绍沉吟稍顷,说道:“张飞燕虽有勇名,不及公孙伯圭;黑山贼虽号称百万,多乌合之众,不及公孙伯圭所部精卒,自是黑山贼不如公孙伯圭强。”
沮授说道:“正是!诚如明公所言,黑山贼不如公孙瓒。今明公如攻黑山贼,则有三弊在彼。”
袁绍问道:“是何三弊?”
沮授娓娓道来,说道:“黑山贼乌合之众,且又是分布於数百里长的太行山谷间,此是谓‘势大而散’,此其一弊;张飞燕虽号为黑山贼之帅,然其所能直接统带者,不过常山郡中之贼也,其余各地之贼,未必都会肯服从他的命令,此是谓‘群蛇无主’,此其二弊;张飞燕虽悍,亦不能与公孙瓒之久经沙场、知兵能战相比,此是谓‘勇而无谋’,此其三弊。
“有此三弊在彼,明公今若往攻,或许不能很快的就将之尽数剿灭掉,但徐徐用兵,克胜亦不难哉!退一步讲,也肯定会要比去打公孙瓒容易得多。”
袁绍说道:“卿此言有理。”
沮授说道:“此即下吏建议明公先打黑山军的一个原因。”
袁绍听了这话,接口问道:“第一个原因?莫非还有第二个原因?
沮授点了点头,抚须说道:“自是还有第二个原因。”
“是何原因?”
“这第二个原因就是,黑山贼众有百万之多,明公如先把黑山贼剿灭,则便可从此百万众抽其精壮,扩充明公的军力,而把其余的老弱放於郡县,让他们为明公务农耕种,供应明公军粮。这样,就不但可以扩充明公的军力,还可以扩充明公的财源。”
袁绍问道:“还有无第三个原因?”
沮授还真有,说道:“明公英明,确有第三个原因。”
“说来听听。” ↑返回顶部↑
沮授的这番战略规划,简而言之,可以把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先消灭青州黄巾,再消灭冀州西部的黑山军,定了青、冀,并越过现为黑山军占据的地盘,拿下并州之后,再以此三州之力,全力进攻最强大的敌人公孙瓒、刘虞,把幽州也拿到手,这样一来,黄河以北的幽、冀、并、青四州就都成为了袁绍的地盘,同时,还能凭借雄浑的实力,迫使幽、并等地的匈奴、乌桓、鲜卑、休屠等各部胡人遣骑从附。
第二个阶段是: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四州在手,胡骑从附,之后,便去打李傕、郭汜等凉州兵团,把天子迎回洛阳,依仗“大义”的名声,再次第铲除凉、豫、兖等西北、中原和扬、荆、益等江左诸州的割据势力。
这个第二阶段,说白了,其实就是原本时空中曹操后来所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此策。——沮授其实乃是此策的最早提出者。
这番整体的战略规划,实事求是地讲,的确是非常的好,既借鉴了当年光武皇帝从河北起家,中兴汉室这条旧路,而且根据现今的背景形势,补充进了迎天子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新的对策,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具有切实的操作性,如果完全彻底地按此行之,确乎就像沮授说的,平定天下,应该非为难事。
袁绍那时听了,欣喜赞同,说道:“此吾心也!”
当即就表他为监军、奋武将军。
当然,任沮授为监军,也不是全因为他的才能,除掉他的才能因素和第一个缘故外,还有第三个缘故,便是袁绍现今帐下带兵的将领如麹义、高览、张郃、文丑、颜良等等,泰半都是冀州本地人,郭图等颍川、豫州士人尽管在袁绍帐下各有重任,可他们都是士人,换言之都是文臣,并非武将,有能力领兵打仗的只有一个,即此前袁绍在西园军中的同僚,时任八校尉之右校尉的淳於琼一人而已,勉强可以再加上袁绍的外甥高干一个,所以,为了能够使部下的冀州诸将心服,他也只能从冀州士人中选一人来做监军,用郭图等的话,定是难以服众。
这也是沮授得任监军的一个缘由。
且不必多说。
只说沮授闻了郭图之言,便就问他,说道:“敢问郭君,为何说我大谬?”
郭图摸着胡子,说道:“黑山贼岂是容易平定的么?黑山贼盘踞在北起常山,南至朝歌,我冀州西部绵延长达数百里的太行山谷之中,那里到处都是悬崖峭壁,莫说进战了,就是入山,也山道狭窄,崎岖难行!我可以断定,短时间内是很难把黑山军平定的。而且张燕虽贼,亦颇有才干,深得黑山军的拥戴,其人又骁勇善战,剽捍捷速过人,故号为飞燕。山谷已不利进战,贼又骁悍,敢问监军,何策足以速胜?而如果不能速胜,消灭黑山贼的这场战争若是旷日持久的话,如此,岂不反是给了公孙瓒在幽州苟延残喘,重新恢复其实力的机会么?那到时候再去打公孙瓒,只怕就不如眼下之易,却会胜负难料了!因此,我说将军此言大谬。”
沮授也摸着胡须,瞅了郭图两眼,不慌不忙,从容说道:“郭君这话听来有理,但郭君却是只见其一,未知其二。”
郭图说道:“如何我是只见其一,未见其二?”
沮授不与与他多说,转对袁绍,继续对袁绍说道:“明公,黑山贼盘踞山谷之间,固是不易讨定,然较与公孙瓒,敢问明公,是黑山贼强,还是公孙瓒强?”
袁绍沉吟稍顷,说道:“张飞燕虽有勇名,不及公孙伯圭;黑山贼虽号称百万,多乌合之众,不及公孙伯圭所部精卒,自是黑山贼不如公孙伯圭强。”
沮授说道:“正是!诚如明公所言,黑山贼不如公孙瓒。今明公如攻黑山贼,则有三弊在彼。”
袁绍问道:“是何三弊?”
沮授娓娓道来,说道:“黑山贼乌合之众,且又是分布於数百里长的太行山谷间,此是谓‘势大而散’,此其一弊;张飞燕虽号为黑山贼之帅,然其所能直接统带者,不过常山郡中之贼也,其余各地之贼,未必都会肯服从他的命令,此是谓‘群蛇无主’,此其二弊;张飞燕虽悍,亦不能与公孙瓒之久经沙场、知兵能战相比,此是谓‘勇而无谋’,此其三弊。
“有此三弊在彼,明公今若往攻,或许不能很快的就将之尽数剿灭掉,但徐徐用兵,克胜亦不难哉!退一步讲,也肯定会要比去打公孙瓒容易得多。”
袁绍说道:“卿此言有理。”
沮授说道:“此即下吏建议明公先打黑山军的一个原因。”
袁绍听了这话,接口问道:“第一个原因?莫非还有第二个原因?
沮授点了点头,抚须说道:“自是还有第二个原因。”
“是何原因?”
“这第二个原因就是,黑山贼众有百万之多,明公如先把黑山贼剿灭,则便可从此百万众抽其精壮,扩充明公的军力,而把其余的老弱放於郡县,让他们为明公务农耕种,供应明公军粮。这样,就不但可以扩充明公的军力,还可以扩充明公的财源。”
袁绍问道:“还有无第三个原因?”
沮授还真有,说道:“明公英明,确有第三个原因。”
“说来听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