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为电影主角的情绪,完全随着时间推动而改变。
  所幸的是《生于淤泥》的场地变化不算特别多,否则秦砚用这种精益求精的拍摄方法,最难过的还是丁畅那一关。
  今天拍摄的片段,实际上是时间线中最早的故事。这一部分实际上会在电影中,通过插叙的方式简述。
  “《生于淤泥》,第一场,第一幕,a!”
  第一幕拍的是主人翁刘大力上学的片段,秦砚一上来就选择了一个移动的长镜头。摄影机从上往下,将整个教室的环境拍了一遍。
  整个教室特别的破旧,刷了绿颜色油漆的纯木头桌椅,每一张桌子都各不相同。
  这都是村里木匠用边角材料做的,而且用了十几年了,也没换过。
  教室天花板没有风扇、没有点灯,去年村子里刚刚通电,还轮不上学校。
  前方就用黑色水泥糊的黑板,这种黑板用久了,粉笔灰会留在缝隙里,灰蒙蒙的一片,怎么洗都洗不干净。
  这就是洪山镇小学,附近几个村的孩子都会来这儿读书。
  秦砚将亲自负责一部分的摄影工作,所有的镜头早就在他脑海中预演过无数次。
  早在拍《大笑江湖》的时候,秦砚便将大部分的摄影工作交了出去,从《守门人》开始,他就只负责导戏。
  导演和摄影一肩挑,实在太累了。
  这一次为了《生于淤泥》,也为了谢北杨,秦砚重新扛起了摄影机,当然并不是全程,他和精力不允许他这么做。
  也只有秦砚和刘正文这样的老搭档,才有这样的默契相配合,完成主摄影的工作。
  刘正文并没有怨言,因为他知道自己镜头下的谢北杨,绝对没有秦砚镜头中的谢北杨具有魅力。
  不是指外貌的英俊,而是那种精气神的展示。
  在环顾四周一圈后,谢北杨的脸直接出现在屏幕之中。这个时候的谢北杨和一个月之前又有了明显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还是谢北杨的头发。谢北杨的发型一直有设计师负责,为了迎合市场主流的审美,谢北杨这两年一直都是比较俊秀的发型。
  而现在极具潮流感的刘海全部消失不见,只剩下如同被狗啃过的寸头,贴在谢北杨的头上。
  谢北杨,现在完全已经是主角“刘大力”了。
  农村的孩子就不爱美嘛,爱美。
  但刘大力完全没有这个条件。因为他每天早上5点过要起床喂鸡、打扫猪圈,还得挑水施肥。
  等忙完这一切之后,刘大力还得走接近一个小时,来到镇上上课。
  刘大力也想每天多睡一会儿,所以他选择把自己的头发剪得短短的。
  这样一来洗头就能节约两分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只是为了能够让生活继续下去,为了让自己还能去学校上学。
  至于刘大力的头发为什么像狗啃的一样,因为这是刘大力自己剪的。
  这些情节交代在电影之中都不会说,因为《生于淤泥》的主体部分全部在辍学之后。
  现在拍摄镜头只有最多几分钟,而且还是插叙、倒叙呈现,等电影上映恐怕也没有多少观众会发现这些细节。
  但剧组依旧做得尽善尽美,让一切都经得起推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