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掘现场(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袁副局长没走,他怕再出现这样的事故,延误规划馆建设的进程。
  他来到李老坐着的车前,和李老打招呼并给李老解释,说这时的天气可是说变就变的,再来几场雨,今年这工程可就是要麻了大烦,劝李老抓紧把这里的后事给结了,好抓紧开工。
  李老不置可否。
  他下车后围着发掘出来的大坑转了几圈儿,停下来看着衣冠冢旁边忙碌的弟子,然后接着转,嗯,来主意了。
  袁局长,把这里用你的那种广告牌子隔开吧,这样就不影响你施工了!说完李老用手比划着需要隔开的位置。
  袁副局长说什么也不同意:一是隔开后施工面变小了,无法施工;二是即便隔开,上面塔吊起重时对底下的安全也有影响,不行。
  这次发掘工作,就在一切都随着衣冠冢的出土运走即将盖棺定论时,谨慎的继科发现一个微小的细节,改变了事情的发展方向。
  要填上发掘时挖的坑了,继科还在坑底仔细搜索,不放弃任何一个可疑的线索;就在大家催他上来,要开始往里填土时,他发现了东西。
  老师,这坑底的填充物和四周的不一样,这里的密度更大!您下来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古怪啊?
  尽管袁副局长一百个不愿意,李老还是下到了坑底,他和继科一起挖坑底的填充物;其他人不好看热闹,也都下来接着挖,人工不行,电动工具又上来了。
  近一米半厚的坑底,让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也觉得下面真的有情况。
  电镐突然变了声音,把李老的脸都吓白了,他一把抢过电镐,闭了开关。把其余人都赶上了坑沿,开始小心翼翼地和继科往下探。
  趴在坑底,沿着电镐打出来的小洞往下摸,李老摸到东西了;但自己的小手电光线弱,忙喊来强光手电往小洞里照,又趴在那细研究了半天,才做出结论:还是保护层。
  于是大家再度努力往下挖,把填充物都清了出去,又是一层青石护板,打开护板继续清理。
  在地平面下五米深处,又出现了一座石棺!
  但由于石棺的位置过深,保护层被破坏后,地下水迅速蔓延上来,将石棺淹没了一大半儿,并且还在呈上升趋势。
  可把李老急坏了,他忙找到袁副局长,请求支援,把石棺尽快提起来。
  袁副局长原本对这事儿很冷淡,甚至有些反感,工地停工一天,就意味着多了一分危险,影响工期的危险,谁知道明天会是个什么天儿?
  但第二具石棺的出现,也使得他惊讶不已,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让他全力以赴了。
  他找到施工方,迅速调来了吊车和起重员,配合李老把钢丝绳从石棺底下穿过去准备起吊。
  起吊前,李老又在水中摸了一遍钢丝绳,绳子与石棺的接触部分都安全垫好了,才放心地上来。
  李老站在指挥员身边指挥,指挥员配合地通过手势和哨子,吊车驾驶员小心翼翼地把石棺吊上来,轻轻放到一处继科刚刚领着人平出来的,上面铺着一层松软沙土的场地上。
  撤去钢丝绳,开始研究石棺了。
  李老拿出笔记本开始照着石棺的外表记载,还不时地绘上简单的图示;继科挥手阻止周围人员用手机拍照。
  袁副局长忙清散了人群,也凑过去看,他想让李老先打开石棺看看,外观以后有的是时间研究,李老不加理睬。
  半个小时过去了,李老才满意地收起笔记本,开始研究如何打开石棺。
  根据多年经验,制作时石棺的上盖和棺身间有凸凹的榫,把尸体放进去密封蜡涂好后,棺盖从一端推进去即可。
  但这具石棺却奇怪得很,李老在半个小时的记载过程中,也在暗暗研究它的上下结合部位,却没有找到。
  现在专门来研究,还是无法窥得奥秘所在,就榫卯的方向看,竟然是横向的,这与常理大为不符。没办法,李老向馆长请示把石棺运回馆里再行研究处理。
  博物馆资金紧缺,还是袁副局长帮忙,调了一辆大型货车,车厢铺垫好,把石棺运回博物馆;途中车还被交警拦住了,通过市政府协调,弄来一张通行证才被放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