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北直隶通州人阎应元(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人就在京城附近。
  启用他来整顿锦衣卫,或许可以会收到好效果。
  朱由简想到的人叫阎应元。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这句诗就是阎应元写的。
  没错,朱由简要找的就是那个明亡后,率领江阴城中百姓,力抗十万清军围攻八十日的典史阎应元。
  那个城破后,还带领百人,驰突巷战,杀伤清军以千计,最后力尽被俘,骂不绝口而死的阎应元。
  江阴被清军围困之初,阎应元本来不在城中。
  他是江阴城里的士人百姓派人缒城夜出,去城外请来的。
  阎应元明知江阴城已是死地,却依旧答应了这个请求。
  在进城途中,经过七里庙时,在墙壁上题字“事则万无可为、死则万无可免”。
  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必死而赴死。
  一个身处不入流的下僚之位,却有着视死如归,慷慨义烈精神的大丈夫。
  他比明末清初许多占据高位却无所作为的大官更值得尊敬。
  不仅仅是他的品格,他的能力同样如此。
  江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江阴城对清军的抵抗,完全出于百姓自发。
  原先的县令跑了,新来的清廷伪县令要求剃发。
  生员许用等人在明伦堂激愤地说“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
  县令要求衙吏抄写“留发不留头”的布告。
  衙吏把笔扔在地上说:“就死也罢。”
  从生员秀才到衙役,从乡绅到贩夫走卒,从白发老人到闺阁妇女都不愿屈从于异族淫威。
  不仅如此。整个江阴乡人闻风响应,四乡居民不约而至。
  史料中记载:
  “三尺童子,皆以蹈白刃无憾。有不至此,共讦之。”
  江阴士民把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牌位设在明伦堂上,誓众起师
  可以说江阴百姓抗清不是什么明朝官员或宗室自上而下,指挥的结果。
  完全是自下而上的呼声,是激于一腔热血义愤。
  是百姓裹挟官吏愤起抗清。
  而不是官吏鼓动百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