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侠商汪汝淳(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此以往那些研究明末政事战事的学者看过此文的不多。
  朱由检穿越前也并未读到过,所以他对汪汝淳的了解,也就仅限于知道他是《毛大将军海上情形》的作者。
  听李之藻介绍之后,朱由检才知道,这汪汝淳真实身份是徽商,又是儒生,精通爱好西学,亲历过东江军民的疾苦,又性喜奔走冒险。
  像汪汝淳这样集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人物,对朱由检来说,简直是太宝贵的人才。
  他头疼的就是民间舆论问题。
  本来想等到冯梦龙、凌蒙初、陆云龙、柳敬亭、张岱等通俗小说家、说书高手、戏曲组织者的超豪华阵容,到京城之后,再重拳出击,集群发力。
  但这些人到京城,少说也要等四十天的时间。
  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现在就需要有人能帮他运作。
  而这事情靠锦衣卫,靠东厂,靠太监那只能适得其反。
  要找文官,也有诸多不便。
  现在李之藻给他的推荐的汪汝淳,简直就是上天赐给他的最合适人物。
  所以朱由检才情不自禁,大喜若狂。
  果然。
  朱由检和汪汝淳见面后。
  汪汝淳对皇帝交代的任务,二话不说就接受了。
  他交游广泛,经历众多,财力雄厚,三教九流各阶层都有人脉,同时又有对边军疾苦,后金凶残的切身认识。
  这件事情操办起来,对他而言,并无多少难度。
  松风楼的戏班子是他找来的。
  剧本也是他策划,一个时辰里就找文人润色完的。
  这出戏的内容,也都有据可查。
  其中最核心的辽东巨商李玉山,家财被建虏抢掠干净,自杀而死的事情。
  还是他在皮岛时,曾经去过后金统治区的朝鲜人用笔谈的方式告诉他的。
  包括在辽东前线厮杀过的老兵,也是他联系过来的。
  他当然不会只把力量用在松风楼一个地方。
  类似的一幕幕在京城各个茶楼,酒馆,甚至露天茶摊,戏台上发生。
  汪汝淳为此当然出了钱,但也不是太多。
  他联系和召集的这许多人,尤其是在京城的辽东老兵和难民,不少人都曾经受过他的资助。
  一听他的要求,就主动要求参与。
  而且这些老兵和难民也都知道,这事情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和辽东父老的利益密切相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