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到登州去(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些偷东西的,被乡民抓住活活打死,官府也听之任之。
  乡民述说的时候,都认为官府应该把这些难民尽快弄走。
  至于理由,则是认为这些剃头的,难保里面没有后金奸细。
  就算不是后金奸细,那盘踞东江的毛文龙也未必是好东西。
  毛文龙自己不设法收留这些难民,把这么多难民放进到登州来。
  害得登州不得安生,就可见不是好东西。
  这些剃发辽民涌入登州,万一作为毛文龙内应,抢占登州做地盘,那也可怕。
  朱由检听着这些乡民抱怨,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很不平静。
  他甚至觉得眼前这些乡民面目可憎,愚昧至极。
  他说不清心中是悲哀,还是愤怒,还是觉得可笑。
  内地百姓痛恨毛文龙把辽东难民转移过来。
  而与此同时官员文人们却还在一个劲指责毛文龙不解散辽东难民,群聚在岛上,故意以此索求军饷,耗费朝廷钱财。
  完全相反的指责,能同时加在一个人头上。
  大敌当前,大部分人却还如在梦中,都想着自己方便。
  要求毛文龙这样的前线将士体谅后方,却从来不知道要后方要体谅前线官兵的痛苦。
  这就是社会没动员,舆论没有发动起来的恶果。
  现在顺天府的民间舆论已经大大改观。
  但其他地方却还和过去一样。
  辽东百姓经历的痛苦如在地狱,内地民众却麻木隔阂,毫无所感。
  以为和自己没关系,不但不同情,还反而嫌弃厌恶对方添乱。
  将士在敌后拼死搏杀,浴血奋斗,后方的百姓却丝毫没有感激,只把军队看成可能给他们添乱的负担。
  在如此的社会氛围下,民仇视军,军与民为敌,甚至民与民为敌,怎么可能不是一盘散沙。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实际历史中的悲剧也就不难理解了。
  崇祯四年十一月的吴桥兵变,孔有德等人奉命带去支援关宁,带的不过只有区区一千明军。
  军饷不足,士兵饥寒,因为抢了一只鸡的问题,整肃军纪,导致军队哗变。
  但军变之后,他们打回登州,形成的叛军队伍,最高可达八九万人。
  这近十万人的队伍,就是在登州的辽东难民组成的。
  原本明朝的官大多以为东江的兵疲弱不堪,不过是一群空吃军饷的草包而已。
  结果叛军守登州,守了足足一年多,从崇祯四年一直守到崇祯六年初。
  明军死活就是打不下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