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释迦牟尼(2 / 2)
出家之后,其为释迦牟尼。
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然后南行至当时佛教的中心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高僧。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
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后来。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罗聚落苦行。苦行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达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为他将丧命。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因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所以放弃。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可能有所帮助。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陈如等五随从因此厌弃他。
然而,释迦牟尼却没有因此而后悔。在不断地顿悟之中,他觉得现在的所谓佛教仍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于是,释迦牟尼一直在思考,这真的是他想要的佛教吗? ↑返回顶部↑
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然后南行至当时佛教的中心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高僧。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
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后来。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罗聚落苦行。苦行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达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为他将丧命。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因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所以放弃。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可能有所帮助。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陈如等五随从因此厌弃他。
然而,释迦牟尼却没有因此而后悔。在不断地顿悟之中,他觉得现在的所谓佛教仍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于是,释迦牟尼一直在思考,这真的是他想要的佛教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