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3章 大唐邮局(习惯性万字大章了)(4 / 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唐俭这话,说的中规中矩。
  如果是换成其他的人听了,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反正千百年来就是这样的,又不是大唐才如此。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说明家书传递不顺畅也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但是李宽显然是不这么认为的。
  “不,这样是不够的!
  朝廷的公文能够通过驿站来传递,那么普通百姓的信件是不是也可以通过驿站来解决呢?
  伴随着大唐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流动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以前的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居住的县,所以大部分人对于信件的传递,其实是没有需求的。
  可是现在不同了,很多背井离乡的百姓,也希望能够有机会跟家里报个平安。”
  李宽的这话说完之后,唐俭就立马感到有麻烦事朝着自己招手了。
  千百年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想要解决的话,肯定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太子殿下,虽然通过努力,大唐百姓的识字率比前朝有了提高。
  特别是在长安城,很多人都能识文断字了。
  当时放眼大唐,大部分的百姓其实还是不识字的。
  哪怕是他们可以传递书信,大家也都不会写,不会看,这方面的需求,应该也不见得有那么旺盛吧?”
  唐俭的这个观点,应该也是代表了不少人的意见的。
  整个大唐,九成以上的人应该还是不识字的。
  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写信也好,看信也好,显然都是一个问题。
  “你说的没有错,确实很多人都不识字。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家书啊。
  不识字可以找到识字的人去写,看不懂信件,可以找能够看懂的人去看。
  每个乡村,总能找到一两个识字的。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怎么让家书能够顺利传递到大唐的各地,这才是最难的事情。”
  李宽一边说着话,一边想着到底怎么把大唐的邮政系统给建设起来。
  虽然已经有了驿站了,但是那主要是在各个州县之间起到传递作用。
  要想让每个百姓寄出去的信件都能顺利的到达目的地,显然单靠现在的驿站是绝对不够的。
  这时候,李宽想到了后世八九十年的邮差。
  虽然进入到新世纪之后,邮差的身影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但是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骑着自行车或者是摩托车的邮差,是各个乡镇村落中最受欢迎的一批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