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沿着冒着毒烟和随时会喷发岩浆的火山向上爬,寻找天然硫磺,当然很危险,可来到火山之前,也一样危险。如果遇到一头从冬眠中醒来的熊,那可能就没机会被毒烟熏死或者被喷出的岩浆烫死了。
  不过,何田必须去。
  取硫磺之旅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制作防毒面具。
  易弦的脸型和奶奶的差距太大,旧面具和眼镜没法改造,何田又给她新做了一幅。
  何田从放柴火的窝棚里拿了一根竹子,选取有竹节的地方,锯下来十厘米长的一截,锉平边缘,在竹节的截面上均匀地钻上四圈小洞。
  接下来,剪一块比竹筒稍大一圈的棉布,在肥皂液里浸泡过,晾干,塞进竹筒中,让它和竹筒的截面紧密贴合。
  然后,把敲碎成小颗粒的炭块、干燥的锯末还有棉絮填进竹筒。
  这个竹筒,现在就做成了防毒面具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口鼻上的过滤器。
  炭块、锯末、棉絮等过滤物会把有毒的烟雾过滤掉。
  在竹筒做的过滤器上还要加上保护脸部的面罩。这个制作过程相对简单许多。
  选一块弹性好的皮子——这块皮子不需要太大,也不需要皮质太好,反正是用过一次就要丢弃的,所以何田通常会用松鼠皮来做。
  按照脸型剪好皮子,在中间剪一个比竹筒略小的洞,把竹筒塞进去,皮子和竹筒的接缝用鱼皮和松脂混合熬成的胶粘合,晾干,确认密封,在这期间,可能要再补几次胶,然后再取一块棉布,剪成一致的大小形状,把皮子和棉布缝在一起,留一条开口,用的时候,把浸过肥皂液的棉布塞进皮子和棉布之间。
  面具最外层的皮子除了起到密封作用,还能抵御酸蚀。浸过肥皂液的那层棉布则能过滤毒气,保护面部皮肤。
  除了防毒面具,还要有眼镜。
  不然,毒烟熏得眼都睁不开,连路都看不清,还能干什么?
  防毒眼镜也是用竹筒做的。
  根据眼眶大小选用尺寸合适的竹子,锯成两个两厘米高的小竹筒,把竹节面挖下来,只留一小圈,把磨成同样尺寸的玻璃片放进竹筒,用胶将镜片和竹节面锯成的框粘合,再在两个竹筒间穿上坚韧又有弹性的皮绳。
  这还不是全幅装备。在上火山之前,还要在整张脸上蒙一层只在眼睛口鼻处挖了三个洞的面罩,然后才戴上眼睛和面具,再把衣服的袖口领口扎紧,务求不暴露出任何缝隙。
  即使是这样,也很难保证不会被毒气灼伤。这就要看运气了。
  最重要的装备准备好,就可以出发了。
  除了食物、木炭、保暖衣物被褥和帐篷,升火做饭的水壶铁锅,何田还把独木舟也带上了。
  小舟下面绑上木爬犁,爬犁下加一对钢制的冰刀,栓在大米拉的雪橇爬犁后面,帐篷食物什么的都分成两份,一份放在雪橇上,一份放在小舟上。
  天还没亮就出发,在冰封的河面上不断奔驰,正午时停下休息一阵,继续前进。
  越是靠近上游,河面越狭窄,河面上的积雪也风吹得越薄,大米跑得也越快。
  最窄的地方,河谷两岸的峭壁之间只有五六米的距离,两岸山壁上干枯的树枝似乎都要碰到一起了。
  到了黄昏时,河面又变宽了些,大约有两三公里的距离。
  何田赶着大米跑到对岸,在岸边的树林中有个破旧的小木屋。
  这就是今晚他们落脚的地方。
  小木屋已经有近两年没有修葺,屋子漏风,地上积着一层薄薄的雪,坐在屋子里,能看到木板之间的缝隙全都填上了雪。这些雪冻实了之后,屋子反而密封了,就没有雪再飞进来。
  屋子中间有一个残旧的铁皮炉,何田添上两块木炭,升起火,化了些雪水,煮了一锅肉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