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世虎笑眯眯地跟张小北引荐:“这位是杨越,这位是小名叫猴子大名叫王同,这位小名叫竹竿,是你的本家,张松年。”
  张小北:“……”这一听都是绰号。
  不过,名字取得都挺形象,这位胖子确实很丰满,体型跟王世虎有一拼,那位猴子又长得精瘦,竹竿嘛,顾名思议,又高又瘦,跟只竹竿似的。
  张小北跟大家一一打过招呼,便说道:“来来,大家坐下来一起吃吧。”那帮人稍稍客气一下便坐下了。
  很快地,这帮人便将两人份的炒田螺和凉粉给瓜分干净了。
  虽然损失了一部分食物,但张小北的收获是不小的,他也算是交了几个朋友。
  从这以后,张小叶几乎每天都来,卖包子炒凉粉煮鸡蛋,还有炒田螺。每次生意都不错。有几天,张耀祖也来了,他赶着车来送张小叶,顺便来看看张小北,给他送些吃的用的。
  张小北问他家里的情况,张耀祖只说一切都好,不用他挂念。
  张耀祖几次欲言又止,张小北心中起疑,赶紧询问是不是还有别的事。张耀祖最后还是把他拉到一边,悄声说道:“那啥,最近村里人在传你和黑妮的闲话。”
  张小北一脸惊讶:“传我跟她的闲话?我们没做什么呀。”
  张耀祖无奈地说道:“咱们两家离得近,黑妮不往别家跑总爱往咱家跑,你现在又帮她寻了个活干,他们可不就议论上了。”
  张小北真是无言以对。
  他说道:“爹,你别这管这些人。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张耀祖走后两天,刚好赶上县学休假,张小北又去了潘家食肆。
  潘云博也说有事找他,两人一起去三楼谈事。
  潘云博跟张小北说了一会儿生意上的事,又问他有没有新的想法。
  张小北赶紧打起精神来,慢条斯理地答道:“想法倒是有一个,我今天就是来给商量一下。如果我提出一个点子,给你们用了,我那我的亲戚是不是也可以在别处用?”
  潘云博目光闪动,反问道:“那得看你是什么样的点子?你的亲戚又怎么用?”
  张小北组织了一下语言,说了一个很简单的点子,其实就是很麻辣烫,也叫串串香。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帮助小叶,他觉得眼下家里的菜园里有很多蔬菜,只需要弄口锅,熬点高汤,就可以开卖了。成本小,价格又便宜,肯定能在县学附近卖得不错。但是他考虑到自己是潘家食肆的顾问,就不得不先考虑潘家。
  “这里面没什么技术,很多人都会模仿,而且我堂姐只在县学那块儿做,冲击不了你们食肆的生意。”张小北如是解释道。
  潘云博没说话,直看着张小北笑。张小北一脸莫名,忙问:“你笑什么?”
  潘云博笑毕,说道:“没事,我只是觉得好奇,你一个读书人怎么知道这么好菜谱和点子,竟比我们这些开食肆的懂得还多。”
  张小北不动声色地说道:“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我真正擅长的不是读书,而是琢磨吃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天生就对此颇感兴趣。不识字时自己瞎琢磨,认字以后,就到处找美食菜谱,我的启蒙先生家里的藏书我没少翻阅。又幸运的碰上了手艺好的姐姐,于是,我只琢磨,她负责来做,配合得极为默契。”
  潘云博他点点头道:“这也很好解释,有些人天生就擅长某些东西,羡慕不来,比如我们家乡那块儿,有个人没学过画画,但画什么像什么。还有个嗓子好,一开口就让人佩服。”
  潘云博只是单纯地表示好奇,并未深究下云。
  刚开始时,他娘有过这类疑惑,但好在张小北起初表现得很谨慎,直到上学后才越来越大胆,大部分都推给了书本,少部分说是自己挑食爱琢磨吃的。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也没人问了。毕竟,一件事,只在开始时大家会觉得奇怪,一旦适应了也就司空见惯了。
  两人说完这些题外话,便又回到刚才的正题上,一起商量着新点子的种种细节。
  张小北问了一下,县里有没有宵禁,回答是没有,但也没有夜市。张小北就建议潘云博在外食肆和客栈外面搭些凉棚,凉棚下支些桌椅板凳,等到晚间,可以让客人在外面吃饭。没有夜市,就来个晚市也行啊。
  两人商量完毕,张小北也给张小叶争取了卖麻辣烫的权利。但潘云博也说了,张小叶只能在县学周边卖。张小北笑着保证,他这个堂姐野心不大,只是想挣点小钱而已。
  张小北当晚返回县学,次日中午见到张小叶就把这事给她说了。又把做串串香的大致方法告诉了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